Friday, May 29, 2015

激活唐楷 Revitalise the Standard Script of Tang Dynasty

张旭光 激活唐楷 1
唐楷是中国书法史上划时代的书体,可以说,楷书发展到了唐代法度谨严,书写规范臻于完美,达到书写艺术的高峰。后人学习唐楷不敢越雷池一步,恰恰因此导致唐楷缺乏艺术上的可塑性,唐以后运用这种书体进行艺术创造,历来成功者少,失败者多。

一种观点是:唐楷是书法史上一次从“实用”角度出发对汉文字进行规范和形式化的努力,目的在于“追求定型和简单统一”;而从艺术角度出发进行的形式化努力,追求的则是形式的“可变性”、复杂性、情感性。所以说,实用求“正”,艺术求“奇”。唐楷法度谨严的特点,从实用的角度看是“长处”,但是从艺术的角度看是“短处”。唐楷之所以缺乏艺术上的可塑性,就在于唐楷的点画形态具有严格的“固定性”与文字结构具有高度的“封闭性”。

宋人“尚意”书风实际上就是对“唐楷”所崇尚的“法度”的一种攻击。

苏轼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石苍舒醉墨堂》);“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和子由论书》;“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评草书》)。

黄庭坚说:“老夫之书,本无法也”(《论书》)。

米芾说:“都无刻意做作乃佳”(《海岳名言》)。

矛头所向,都是唐代的这个“法”字。

当代中国的一些重要的书展和赛事活动中,入选的唐楷样式的作品越来越少,在书法教学和书法创作中对唐楷的师法越来越淡漠。甚至可以这么说,唐楷在当代的书法创作中似乎有渐渐被人遗忘的趋势,唐楷在展览中众多作品的对比之间显得黯然失色。

于是有识之士如张旭光不禁大声疾呼“激活唐楷”。但如何激活,被激活的唐楷是个什么样子,好像没有人说清。

可以怎么说,要激活唐楷,首先必须重新认识唐楷,然后以新的视角,站在新的立场去发现、解读、变化和发展唐楷。这新的立场有三:

一是站在当代的立场去重新解读历史遗存,重新认识古典作品在当下艺术创作中的意义和价值;

二是站在书法艺术创作的立场去发现、认识、利用唐代楷书这座丰富的宝库,

三是站在创作个性的立场去解读和变化唐楷,解脱其“用”,研究如何在以展览为特点的今天赋予唐楷新的艺术生命力。

在时代特征、艺术创造和个性表现三方面寻找到一个结合部,这就是具体到每个作者对“激活唐楷”问题落脚之处。要打破唐楷的经典性、规范性,走艺术性、表现性和个性的创作之路,必然要有一番破与立。

但是,这破的是什么、立的是什么?

张旭光只提出了个“激活唐楷”的口号,但是没有为口号注入内容。

张旭光 激活唐楷 2

Friday, May 15, 2015

楷书:学习书法的基础论 Standard Script as the Foundation of Calligraphy

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的观点的提出,在于它的不易取代性。这主要是着眼于横向与其他四种书体的比较,它的独特之处是笔画完备,结构完整,最集中地体现了书法艺术中主要的用笔技巧和结构法则、规律。

从用笔上分析,楷书的笔画几乎囊括了整个笔法领域的大致动作,而篆书、隶书在这方面却又不如楷书那样严格和有法可循。楷书和隶书既有共同性,又各有独立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创作规律,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质的规定性。共性是用笔都比篆书有变化,结构都比篆书方正,且省减了很多笔画。楷书比较隶书而言,变化丰富了。楷书不像隶书那样比较多地使用方笔,逆入平出,下笔藏锋而落笔不收锋,形成所谓蚕头与雁尾,讲究波磔,而采用比较平直的笔画进行书写,隶书的三种基本笔画中只有捺画一笔出锋,而楷书则有挑画、撇画、钩画和捺画出锋,所以楷书要比隶书快速、方便得多。

从结构上说,楷书使得汉字的造型定格为稳定化的方形结构,比篆书的长方形结构、隶书的扁方形结构,具有安排、组织笔画布局的合理性;比行草书随意变化的结构,更具有使初学者掌握理解汉字造像的优点。汉字的发展自甲骨文以来,结构上小篆结束了大篆文字异形的局面,隶书对小篆的结构有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变与整合。楷书在结构上和隶书相差无几,又没有什么变化。

楷书的笔画、笔势、笔意,依赖严格的结构法则和丰富的点画形态,形成了各自迥然不同而能彼此配合得宜的形态,表现出楷书的体态和情态美,比隶书更细腻和生动。

从汉字字体演变的历史进程看,隶书的形成是汉字有线条结构变为点画结构的标志,而楷书是点画结构最有代表性的典型。

楷书演变成为汉字完美结构的典型,我们是不是因此可以认为楷书是书法的基础呢?楷书能不能作为学习一切书体的基础呢?是否只要学好楷书,就可以写好一切书体呢?

答案是否定的。

汉字的发展,是先从篆隶,后有楷行草,所以楷书不是篆隶发展形成的基础,恰恰相反,篆隶才是楷行草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汉秦以前的人当然不会以楷书为学习的基础,因为那时没有产生楷书。而今人从小一开始接触汉字,认识的就是现代印刷楷体,上学学楷体。楷书是当代人学习文字的基础。但是,不能因此而认为楷书是一切书法的基础;而楷书写得好,未必其他书体就写得好。

认为楷书是学习书法基础的观点,可能源于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一文中提出的“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论述。这种比喻如果仅仅就楷行草三种书体比较而言,不免显得有些狭窄了。我们认为应该包括篆隶楷在内的正书。苏轼在《论书》又言:“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这里讲的“正”如果理解为篆隶楷,“溢而为行草”的说法就符合书法发展的历史。如理解为“楷书”,行草书就不是从楷书发展演变而来的。

至于篆隶楷三体“正”书中,应从那一体先学,至今还没有定论。

Friday, May 8, 2015

楷书的特点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tandard Script (Kaishu)

苏东坡说过,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就说说,楷书如站立,行书如走路,草书如跑步。所以楷书明显是静态立势。与行书、草书比,端正是楷书的特点。

形体方正

楷书的特点,从总体上看,楷书呈方形,与篆书的长扁圆转及隶书的平扁不同。就结体而言,也比隶书紧密,用笔也很丰富细腻。

就结构字的结构而言,楷书端庄工整、欹中求正、对称均衡。可是,楷书的平衡对称有别于隶书。隶书的平衡,多数是靠右边伸展放出的横、捺的雁尾的波折,将整个字摆放得平正的。而楷书则不然。由于楷书笔画趋向于书写方便,尤其是横画,左低右高,为提高书写速度创造条件。因而,为求取平衡对称,有时它得靠笔画的加长或加重,位置的降低等手段来使整个字保持平衡状态。例如,长横画收笔处的自然向下顿笔、撇捺画收笔落在同一水平线上等。

总的原则就是对称均衡、端正工整、符合黄金分割率等。至于上紧下松、左紧右松、中间紧外围松等都是这些原则的派生。

横平竖直

楷书的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古人说,"楷法欲如快马入阵""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要的是严整飘扬、犀利飞动。

笔划有规律的发展,形成了"永字八法"。它既是字法,也是笔法。一切楷书的笔划,都概括于八法之中。每一点划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笔划互相呼应的。

书写要求

楷书的书写要求不仅比篆书与隶书多了许多提按连贯动作,而且程度上有差别。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楷书以笔画作为框架构建结字,形质是静态的,以笔法体现出楷书的个性与风神,使转却是动态的。

因此,楷书有双重性,形质是笔画组成的空间结构,使转是用笔控制的时间顺序,一般说要遵守笔顺来写。

楷书的这种空间性和时间性的要求决定了其美学特性是以静治动,强调法度、规矩,易于表现功力而难以抒发性情,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有较大的难度。

与行草书相比,其工整的笔画、严谨的法度、稳定的结构、整饬的章法构成了楷书像建筑似的空间美,而其规矩的程式、有序的运笔虽然具有一定的时间感但是在表现运动的节奏感、旋律的时序美等方面还是逊色于行草的。

Friday, May 1, 2015

小楷:楷而不楷 Is Small Kai a Standard Script?

楷书做为官方正统文字,从魏晋到满清,有差不多两千年的正统地位,出现了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小楷的出现。所以,没有其他的字体有以小的形式出现而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只有小楷有这样的一个殊荣。

(注:小篆指的是秦篆,不是依字形的大小而取名。)

研究楷法从何种书体入手比较合适呢?一般地说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书法当以质厚为本,宜彻上彻下,先从篆隶入手,以知其本源支流,有篆隶意则自高古,如傅山《霜红龛集》谓:“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

另一种观点认为学书宜从唐人楷法入手,趁少年时便将楷书写定,从而打下扎实的基础。根据这个观点,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

这就关系到字体大小对学习学书法的影响: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那么如何分类大中小楷呢?一般而言, 12厘米的为小楷,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两者之间的为中楷。但这仅仅是笼统的分法,实际上出现过10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

小楷在楷书出现的初期就已经出现,据说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

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钟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还有元赵孟俯、明王宠、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迹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范本。

小楷其实就是小字,而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以前科举应试时,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后来的台阁体、管阁体都是以小楷的形式书写。

由于楷书从魏晋后就成为官场日用字体,所以一直以来小字与小楷就没有分别了,以致一般观念中,小楷就是小字,而小字就是小楷了。而这已经二合为一了。

当代不少写小字的人,他们有不少其实都是写小字行书,也有一些写小字草书,甚至隶书,虽然为数不多。由于习惯了小楷一词,大家都把写的小字以小楷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