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News - Singapor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News - Singapore. Show all posts

Friday, March 8, 2013

艺术家需要艺术收藏者 Artist Needs Art Collectors

资深的书画家林子平先生在接受海峡时报的访谈中,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

Every artist needs at least one collector, someone who appreciates his work and supports his art. Otherwise his life will be very miserable. 每个艺术家都要有至少一个欣赏他的作品与支持他的艺术品的收藏家来收藏他的作品,不然他会是十分失落的。

林子平先生虽然是在称赞收藏家在艺术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功能,可是也道出了一个真正艺术家所面临的挑战。

如果我们学习艺术,纯粹是为了个人的修身养性,文化的传承,那么没有严肃的欣赏者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就需要有艺术家,而能称得上是艺术家的人,就必需有一些真正欣赏他的艺术作品的收藏家。

新加坡画坛,陈瑞献与林子平算是达到这个标准的艺术家了。


陈瑞献:月圆时候
陈瑞献的书画有不少收藏者,由陈典琦先生创建的陈瑞献艺术馆是新加坡第一家私人美术馆,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为纪念在世的艺术家而设立的美术馆之一。他的一幅画《月圆时候》,2012年12月2日在北京拍卖出370万元(包括佣金)高价,创新加坡画作有史以来最高拍卖纪录。就算已故画家中,画作拍卖价最高的是新加坡先驱画家钟四宾,他的画曾拍卖出60万元高价。


林子平:2013年挥春:金玉满堂
新加坡在世画家中,林子平的画作,2012年5月在香港拍卖时,拍得10万元。林子平先生书画的收藏者今年1月还为所收藏的林子平书画举办了个展览。


可是在新加坡书法界可能还没有出现这样的艺术家。是不是说书法艺术的欣赏比绘画的欣赏难,还是我们的书法工作者的水准真的是差得太远?

Friday, February 8, 2013

听障心静,挥春行善 Writing New Year Auspicious Messages for Charity

看这名女生邓佳文(15岁)聚精会神地挥春,很难打量出她与其他学书法的学生有何不同。对邓佳文来说,学习任何东西时都有时因“缺陷”而得格外用心。

佳文从小确诊有听觉障碍,年幼时进行人造耳蜗植入手术(Cochlear Implant)后,开始学习说话。她母亲庄晓彬(49岁)说,人造耳蜗能帮助她,但吵杂的环境会影响她的听力。

就读莱佛士女中的佳文,不让障碍影响活跃的生活,她在学校参加击剑,也是女童军。

谈到对书法的兴趣,她说是在六岁时看到有人送给哥哥一幅“舞”字后,觉得字的形体好漂亮。当时在南洋小学念书的她因此参加学校的书法学会,还几次代表学校参赛。

佳文喜欢写书法时的平静感觉,每一划都要用心经营。新年将至,她决定写春联为新加坡聋人协会筹款,并通过南洋小学书法指导老师收集其他书法朋友的作品(图中的春联)。她要把收集的春联交给协会筹款。

永不放弃是她的座右铭。华文水准不强的她原可因听障而免修华文,但她不想放弃母语。去年年中考试,她的华文不及格,在一番努力后,年终考到71分。

佳文说话相当清晰,背后的努力只有她与家人能体会。有了家人的扶持,她不平坦的学习道路走得更有信心。

注:联合早报2013年2月8日胡洁海报道,陈渊庄摄影。

Friday, February 1, 2013

基督徒的挥春 The Christian Auspicious CNY Messages

挥春与贴挥春是华人过春节的传统风俗习惯。华人基督徒也有庆祝华人春节的传统,当然也应该被鼓励积极参加挥春活动与在家里贴春联与挥春。

华人基督徒书写的挥春可以基督信仰的内容为主。例如:

主恩臨門早,春風及第先。

春滿主恩地,福臨榮美堂。

千門共享平安福,萬戶同受主宏恩。

口唱心和讚美主,普世歡騰救主恩。




Friday, January 4, 2013

狮城墨韵书法常年展

由狮城书法篆刻会主办[狮城墨韵]书法常年展于2012年进入第20周年。经过20年的努力,这个书展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具规模的两个书法年展之一。新加坡另一个历史悠久的书法展是由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已经举办了32届的“新加坡书法年展”。

[狮城墨韵]书法常年展是在1991年由新加坡书法艺术界各师门、组织及源流之代表人物所联合筹组的书法展,从该展创办至今,一直是新加坡书法艺术界上最具规模、且是最能体现新加坡书法创作最高水平的常年展览;在新加坡书坛老、中、青三代书法艺术工作者20年来的不懈努力下,该展一直是新加坡书法艺术水平的综合实力之检阅平台,同时也是国外同道观测新加坡书坛发展历程的一个窗口;因此该展已不仅是新加坡书法艺术界的一块丰碑,而且也因为拥有一个完整的阵容而在国际书坛上受到了瞩目。

第20届“狮城墨韵”书法展已于2012年12月29日(星期六)上午11时正假登路義安文化中心(97 Tank Road )義安展览厅,由新加坡外交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次长,中区市长陈振泉先生主持开幕仪式。

这次的展览,主办当局特别邀请中国、马来西亚与印尼的书法界参与共同展出。这次参展的作品约120件,其中狮城书法篆刻会会员及本地书友作品85件,马、印书法贺词8件,还有海外是法家作品,可说是阵容强大。开幕典礼过后,陈振泉次长联同新马印三地十九名书法家同时现场挥毫,场面非常壮观,出席观礼的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非常热烈。

现场挥毫的书法家有:外交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次长陈振泉先生、马来西亚现代书画联盟总会长符永刚博士、马来西亚现代书画联盟会务顾问黄田方、马来西亚现代书画联盟马六甲分会会长刘明亮、马来西亚现代书画联盟理事林清忠、印尼书艺协会代表林玉英女生、中国旅新书法家苏德茂、狮城书法篆刻会顾问林子平、会长曾广纬、副会长吴耀基及杨昌泰、顾问何家良博士、朱添寿院长、吴俊刚、陈建坡、薛振传、洪云生及廖宝强、名誉理事曾纪策及理事沈观汉。

20名书法家集体同时挥毫,代表这20年来该会不怕困难,不向恶劣环境低头,大家同心协力,坚定不移的在传承书法文化,同时也标示我们对往后书法发展的希望和将书法传承给下一代的决心。这也是这个书展首次举行规模盛大的集体挥毫活动。这20幅作品将连接起来装裱成长卷,作为区域书法书法家的一个纪录。

以下为开幕礼及部分挥毫作品:



Friday, November 16, 2012

陈之初博士美术奖书法公开赛 Dr Tan Tsze Chor Chinese Calligraphy Open Competition

由新加坡艺术协会主办的陈之初美术奖自1979年开办以来,为新加坡培育了不少美术人才,是新加坡美术界指标竞赛展之一。1977年,美术收藏家陈之初博士慷慨捐献5万元予新加坡艺术协会,设立“陈之初艺术基金”以资鼓励对艺术创作有特殊表现者。陈之初家属也逐年捐献款项增加艺术基金。在家属不断地捐献下,到2011年基金已经达到100万元,每年可以利息赞助陈之初博士书法与美术比赛奖金2万元。

陈之初博士,原署兆藩,别题香雪庄主,祖籍广东省潮安县东凤乡。1911年在新加坡出世,4岁返中国受教育,17岁南来谋生。因其勤奋努力,精明能干,由学徒晋升为经理,后自创长丰和隆荣两联号,经营南洋土产,有胡椒大王美誉。

陈之初天性喜爱书画,书画、金石、砚台等收藏丰富,有“东南亚最大收藏家”的雅号。除了收藏,也勤练书法,除了多次参加艺术展览,1979年还出版了《陈之初书法》。1982年在新加坡博物馆办第一次个展,并出版了《陈之初书法(二集)》。

陈之初博士美术奖于1979年第一次颁发给美术家林欣欣。1998年进一步把比赛分为四组奖项:书法、彩墨、写实与抽象组,各组皆设首奖与两个优胜奖。所有得奖作品都在艺术协会的年展中展出。

2010年的新加坡艺术协会第63届年展暨陈之初美术奖2012获奖及入选作品展已经于10月26日至29日在新加坡新闻与艺术大厦的庭院完满举行。今年的书法奖项得奖者是:

首奖:姚林
优胜奖:王震英
优胜奖:沈板亮

首奖:姚林
优胜奖:王震英
优胜奖:沈板亮

Friday, June 15, 2012

Mei Mosheng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梅墨生在新马

Chinese calligrapher Mei Mosheng visited Singapore and Malaysia recently and held a exhibition from 8 to 10 June at the Singapore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The exhibition displayed 62 pieces of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ic works. 

备受书画界关注的【梅墨生书画展】,于6月8日傍晚在南洋艺术学院院长朱添寿莅临主持下,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展览厅隆重推出,展览掀起狮城今年以来书画界的第一个高潮。 
      

本展由狮城书法篆刻会主办,并获得李氏基金赞助;本次共展出书画家精心近作的山水、花鸟、人物、书法计62件。
中国使馆萧江华文化参赞特地拨冗到会场祝贺,并在受邀讲话时强调了中国与新加坡的紧密联系,他对梅墨生此次新加坡之行充满期待,同时也盛赞狮城书法篆刻会历年来在推动书法艺术以及促进新中文化艺术交流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南洋艺术学院院长朱添寿在致开幕词时指出,梅墨生在画里画外所表现的是文人独特的神采和性灵,并在诗、书、画并美的高度融合中让欣赏者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出席开幕的嘉宾有義安文化中心主任洪云生;新加坡美术总会会长梁振康;中华美术研究会会长赵振强;啸涛篆刻书画会会长曾纪策;新城书法会顾问导师廖宝强、蔡珞伟、会长温乐荣;新加坡国家博物院艺术馆前馆长院蔡荣恩;乐龄书画会前会长李淑芝、副会长沈观汉;汉石书艺学会副会长沈松机、秘书林锐彬;碧山书艺会主席王怀正、理事吴多标;布莱德岭华族传统艺术中心副主席蔡卓南、理事陈财田;中正中学校友会会长许万兴;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副会长陈振宗、顾问黄田方;中国苏州园区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钱玉清;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副会长蔡纪典、董事郭绪泽;狮城传媒节目总监林尤发、新加坡998网络电台节目制作鲍鸿;爱同学校前校长丁明正;新声诗社理事孔令广;狮城书法篆刻会主席、墨澜社顾问曾广纬、顾问薛振傳、丘程光、副主席吴耀基、杨昌泰、陈美娟、理事关奂璀、李美美,林玉明,王源枝,狮城青年组梁俊韵;活跃于新加坡书坛的江士豹、何业波、李凌千、张受人、叶月娥、官颂、王白安、李士通、马双禄、陈合新、洪笃恭、陈福明、杨南生、黄培忠、锺美姜、李耀松、李苑娥等两百余位,场面殊盛。
       

梅墨生曾经被评为“中国十大画家”及“十大艺术人物”,这是他首度莅临新加坡展出,连日来前往观展者络绎不绝,其中还有新加坡中华美术研究会前会长姚天佑、资深书法家张铭恩、王贵南、美术界知名人士詹道春等人。

梅墨生先生亦于6月10日下午莅临碧山民众俱乐部碧山书艺会访问,并作了一场书法讲座及现场挥毫示范。

出席这场交流会的有狮城书法篆刻会主席曾广纬、副主席陈美娟、吴耀基和杨昌泰、顾问洪云生、薛振传、丘程光、会务顾问陈光亿;新加坡乐龄书画会副会长沈观汉、新加坡汉石书艺会沈松机、碧山书艺会会长王怀正、理事吴多标、杨南生以及多位活跃于新加坡书坛人物马双禄、王白南、郑文龙、谢鸿禧、陈福明等,当天的讲座交流吸引了近百位书法爱好者参与,场面十分热闹。 


       
书画家在结束展出后也于11日上午马来西亚新山南方大学做一场以书画欣赏为主题的讲座,及12日晚在马六甲的一场交流讲座活动。

资料来源:

梅墨生书画展:


梅墨生在碧山书艺会:


梅墨生在新山南方学院。


梅墨生在马六甲:


Friday, April 6, 2012

Call for Setting Up a Pan Shou Memorial Hall 学术界吁建潘受纪念馆

The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held a symposium-cum-exhibition on 30 March 2012 at the Hwa Chong Institution to  commemorate the 100-year anniversary of Pan Shou, one of Singapore's most respected calligraphy artists. Pan Shou, who passed away in 1999, was regarded as the best calligrapher and Chinese poet in Singapore.

Speaking at the conference, Mr Pan Yao Ming, Chief Editor of Hong Kong's Ming Pao Monthly, said Pan Shou is not just a national treasure of Singapore, but one of all Chinese around the world. He suggested setting up a memorial hall so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can continue to appreciate his works.

Mr Pan's works are being displayed at NTU's Chinese Library for a month until end-April.

由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和文学院共同举办的“潘受百年纪念研讨会暨展览”于3月31日在华侨中学揭幕。当日,出席研讨会的海内外与会者呼吁兴建“潘受纪念馆”,也有人建议每两年颁发一次“潘受艺术奖”,还有人号召成立潘受基金。

注:潘受生于1911年,逝世于1999年。他的作品目前在南洋理工大学的中文图书馆展出,直到四月底为止。

以下是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谢燕燕于4月1日的报道:

本地举行“潘受百年纪念研讨会暨展览”之际,海内外与会者再次呼吁兴建“潘受纪念馆”,也有人建议每两年颁发一次“潘受艺术奖”,还有人号召成立潘受基金。

已故潘受先生是新加坡的国宝,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认为他也是华人社会的瑰宝,钱钟书称他是“大笔一枝,能事双绝”,双绝指他的诗与书法。

前外交部长杨荣文昨天无法出席研讨会,他留了一封信函说:“如果没有潘受和刘抗等大师的贡献,新加坡的文化将比现在贫瘠很多。”

他说,潘受珍视自己的华夏血脉,竭力推进中华文化发展,一生与新加坡历史息息相关,大家从中看到南大精神、新加坡与中国的血脉传承、新加坡为确立自我身份所作出的努力。他也在中华艺术中开辟了南洋风格。

昨天在华侨中学钟楼举行的研讨会,由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和文学院联办,虽然清晨下着大雨,还是吸引不少人出席,教育部长王瑞杰为研讨会主持“开锣”仪式。

潘耀明认为,潘受是华人文化世界里一个永恒的象征性人物,他对潘受身后连一个纪念馆也没有感到无限感慨,于是再度疾呼,希望有关当局、社会有心人一起共建“潘受纪念馆”,让潘受的人文风流得以传承和发扬。

他还建议设立一个以潘受命名的文化艺术大奖,奖励华人世界里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很多与会者也作出相应呼应,但应该怎么做,看法不一。

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潘国驹教授说,潘受不仅是新加坡国宝,也是华人世界里最杰出的艺术家,如果不建纪念馆,海外华人觉得很可惜。
  
他认为可从南洋理工大学做起,因为他毕竟为南大做了很多事,出过很多力。

但他认为,这件事首先必须得到社会人士的支持。另外,如果能得到政府支持,民间会出钱出力配合,他甚至认为香港、中国和台湾都会有人支持,因为潘受的名气很大。

他认为设立潘受艺术奖应更容易落实,至于由谁来推动,可进一步探讨。

他建议邀请杨荣文来担任赞助人。

南洋理工大学文学院院长陈金梁教授认为,建纪念馆的提议应来自民间基层,否则建后却没人参观便毫无意义。

他认为,潘国驹教授可以和华社领袖,包括新加坡宗乡总会商讨这件事,把潘受的作品介绍给广大市民,如果能产生回响,设馆才有可能取得长远成功。

南洋艺术学院院长朱添寿则指出,潘受馆可由政府或民间,找个地方来做,关键是究竟要展出什么?潘老去世后,海外庐已变卖,因此更重要的是如何聚集一批展品,即使没有硬件,也可辟个潘受室或放在图书馆展出。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衣若芬建议,由政府结合学者集思广益,来推动这一纪念馆,并表示从本地华文教育和对年轻人影响的角度看,很乐于见到潘受纪念馆成立。

中国前暨南大学教授潘亚暾(82岁)和中国画家谢春彦也呼吁建设潘受纪念馆,还建议成立潘受基金。

潘受旅居澳大利亚的女儿潘小芬,则分享了潘受一些较不为人知的趣事,例如他作诗时有自创的调子,总爱吟唱,他床头有一把琵琶,有时会拨弹玩弄一番,他也喜欢听西洋古典音乐,特别是贝多芬和萧邦的音乐。

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建议设立一个以潘受命名的文化艺术大奖,奖励华人世界里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

Friday, March 16, 2012

Chui Choo Sin's Chinese Calligraphy Exhibition for Charity 徐祖燊书法义展

The following Chinese text on Chui Choo Sin's Chinese Calligraphy Exhibition for Charity is extracted from a report by the Chinese Zaobao published on 3 Mar 2012.

从石头冒现的书法:徐祖燊书法义展


2012年3月3日 新加坡联合早报

报道/吴启基 摄影/李白娟

本地著名书法家徐祖燊喜欢泰山摩崖的刻石《金刚经》,中国黑龙江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在园内设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徐祖燊书法长廊”,永久性展出他的50件墨宝作品。

徐祖燊热心推广书艺,是个“多写少展”的书法家。如今,为了替喜耀文化学会筹募活动基金,他在今年完成了60件最新墨宝作品参加义展。

观赏书法作品常有这样的感受:很多字本来是刻写在石头或木板上,从一种纸上的表现形式,转向石头或木板,如果现在的书法家想要加以书写,是否是对原创文字的还原——写了雕或刻,之后又是手书,从中产生许多材料转换才有的趣味。本地耋宿著名书法家徐祖燊喜欢泰山摩崖的刻石《金刚经》,字从石中来,从而也奠定他今天“重碑轻帖”的魏体字书风。

《金刚经》位于中国泰山斗母宫东北经石峪,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自东而西的刻法,本来长5172字。经过千余年来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现在只存经文41行共1069字(包括可读的残字和双勾字)。

对于它的纸本处理,拓印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再就是历代以来,书法界名家对它的反复书写,从中不断体现其中的隶意篆意楷意书风。而它的圆转用笔,外加方折中锋。笔力遒劲,结体疏朗、古朴高雅是其特色。

徐祖燊以它为师而产生变化,难怪作品会受到中国黑龙江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视,并在园内设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徐祖燊书法长廊”,永久性展出他的50件墨宝作品,都是就地取材,园方以园内的石头和木材刻制而成。如今,为了替喜耀文化学会筹募活动基金,他也当仁不让,在今年完成了60件最新墨宝作品举行义展。

5岁学习书法

徐祖燊出生于中国广东省,父亲对教育十分坚持,认为只有读书识字才能出人头地。他5岁学习书法,在中国接受传统教育,10岁南来到新加坡,启蒙老师是谭恒甫,因为老师的教诲,他至今还尊师重道,写老师爱写的楷书。后来转入养正,向徐东藩学写隶书,在读华中时,日军南侵,他改学日语。

后来他成为中正中学学生,由于学校注重文学、艺术及体育,老师中雅好艺术、文学的,大有人在,老师吴得先、张瘦石都是名书家,他开始接触曹全、石门颂、张迁、史晨、魏郑文公、泰山摩崖金刚经等北魏时代的刻石书体。
  
学生受到良师的影响和指导,有不少也倾心于这类创造性活动。1948年毕业时,班上同学已经能够拿出作品在中华总商会开联展,联展的销售所得,当成后来到大马旅游的费用,可见学校同学的书法风气和表现。

今天他在受访时,不无感慨地说:“书画都好的是林子平,书法好的是陈洪、杨伟群和杨锦添,毕业后同学们还开过两次联展,一次是在1948年,一次在1984年。”以个人表现来说,徐祖燊常在校际比赛中小楷得第一,大楷则是杨伟群的天下。当时五位雅好书法的同学,目前只剩两位。

1949年,他到广州升学,后转香港,在香港的新亚书院大学部读书,老师有钱穆、唐君毅、徐复观等。1952年,回来新加坡,弃学从商,经营家庭的中医药业务数十年,书法一直是“最爱”,他家里还珍藏有吴昌硕、翁同龢、刘石庵等名家的作品。

2007年退休之后,子女都已事业有成,万缘放下,仔肩减轻,日常最大的生活享受,就是偷闲作书,风雨不改,乐在其中,也因此为自己找到“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艺术追求目标。

有效防范字体的散开

徐祖燊专心一意的学习书写魏体字,魏体是从汉代的隶书演变过来,体势严谨方正,意态飘逸多变,下开唐楷新风,晚清出现了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名家,魏体大盛,一时书坛有“重碑轻帖”的说法。徐祖燊爱用浓墨,原来是可以有效防范字体的散开,以保证其结体精严。展出作品的联句,是出自喜耀文化学会创会会长霍韬晦教授之手。

徐祖燊热心推广书艺,也是个“多写少展”的书法家,参加最多的是联展。从1998年至2012年, 曾先后出版3本书法集。根据了解,他好像只在74岁时开过一次个展,到了88岁高龄,才再挺身而出,有了第二次个展。

“徐祖燊八十八书法义展”将于3月11日(星期日)下午3时,由教育部兼律政部高级政务次长沈颖主持开幕。

徐祖燊八十八书法义展详情:

日期:3月11日至18日
时间:下午1时至晚上8时30分
地点:喜耀文化学会(61 Kaki Bukit Ave 1 #06-26, Shun Li Park)

Friday, March 9, 2012

林茂鸟聚 渊深龙跃

旅居新加坡的中国书法家衍水书生积极参加新加坡书法活动。以下是他参加碧山书艺会有感而写:


----我爱碧山书艺会

有人讲碧山书艺会是新加坡数一、数二的团体。我看当前没有比碧山更好的书法团体,所以应该说碧山书艺会是最好的书法团体。
为什么我爱碧山书艺会?因为她有如下新加坡民众俱乐部旗下其他兄弟社团不具备的特色:

一、有碧山民众俱乐部的重视。俱乐部长期提供免费使用设施齐全的教室,又提供活动的经费。这是非常重要的事,因为书艺会不是创收机关,这一定程度上是书艺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俱乐部的领袖常常到活动场所看望会员,协助解决各种困难,满足书艺会的需求。

二、有热心为会员服务的书艺会主席王怀正先生和在他领导下的理事会。他们热爱书艺会的工作,热心为会员服务,他们与参加活动的人士坦诚相处。每次活动他们都早来、迟走,耐心的为会员服务:每次都将桌椅摆好,毛毡在桌上铺好,准备好笔、墨、纸张、镇纸,烧好滚水、准备好茶和咖啡,还有由会友贡献的可口点心。
十数年,我参加过多间书法社团的活动,以碧山为最开心。

三、长年坚持活动。碧山坚持每月第一、二星期日下午2时起,约2  - 3 个小时的活动。活动时,除每人自行书写外,还有书友间的交流;有时还会看相关的电视或录像;喜欢下棋的也可以大显身手;朋友之间互相观摩书艺后,也可以边品茶,边谈心,其乐融融。
每次活动都有充分的准备。惯例已如上述。如今年碧山挥春(1月15日)前二、三周,主席已召集相关人就挥毫所用联语用A4纸打印出整整三页,供挥春时使用。试问新加坡还有那一个社团能如此精心工作?
近年书法活动又逐步开放,请马国新山书艺会朋友来交流,也组织成员到中国珠海,到新山书界去访问,学习交流,增进与国外同道的友谊,使会员展开视野。
差不多每年老人节(农历九月九日)都会组织会友到武吉知马山去登高,锻炼身体、增进友谊。

四、集聚群英。俗曰只要酒儿好,莫怕巷子深。林茂鸟聚,渊深龙跃。碧山越来越好,所以来这里参加书法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每次参加活动人数约30  -  40人,至于挥春、展览等,到场嘉宾约200人以上。
玩书法的,原则上是精力过剩或酷爱书法艺术的人。在碧山这里,可以说集聚着新加坡书法界的爱好者,如洪云生、沈观汉、薛振传、李士通、王怀正、吴多标、刘镇泓、蔡卓南、黄少夫、赖三章、谢鸿禧、余保荣、林锐彬、马双禄、温乐荣、翁嘉毅、杨南生、张义才、杨宏舒、李美美等等,他们其中有多名陈之初书法奖获奖人士和新加坡书界其他各类奖项的获奖者。他们的参予,使书艺会增加了亮点,带来了生机。精力过剩的人,投身于书艺,是为求得精神上的寄托;而酷爱书法的人,或为开阔眼界,看一下书家是如何创作作品,增长见识或为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即便你不会写书法、写不好也无妨,书艺会也热情的欢迎你来碧山书艺会看一看,看写书法的人是怎样写的,培养一下自己的审美情趣;拿起笔来,写一写,不妨体验一下当书法家的感受。朋友,这里有笔、墨,免费提供书写的宣纸哟。
碧山书艺会,如此令人亲近,欢迎你也乐于参予。

我爱碧山书艺会。


Friday, March 2, 2012

狮城挥春 书画有价

书法传承,风俗文化开始。

们说书法是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呈现在华人风俗习惯中。书法在中华水墨画中,在花园,在会馆,在寺庙,在高山,也在春节挥春当中。书法的普遍应用,其显示的就是书法在我们民间的生命力。

今年春节挥春有三条好新闻,希望是新加坡书法传承出现生机的好迹象:

1
。越来越多的书法团体举办挥春活动。今年估计书法团体在新加坡各地举办了至少12挥春活动;其他团体不计其数。
2
。南华中学创最大挥春秀纪录,全校师生写出1698幅春
3
。越来越多中小学举办挥春活动,老师因此苦练书法

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2012龙年挥春活动于128日在南艺大厅举行。超过20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地的著名书法家和画家昨天上午聚集在南洋艺术学院,现场挥春,为龙年带来一阵阵文化气息。

出席南艺挥春雅聚和书画展卖会的书画名家有国家文化奖得主林子平、何家良和林家雄等人,在当场挥毫,其中不少以为主题写字,还有对联和山水画。

这项常年活动由南艺院长朱添寿拉开序幕,最先提笔挥毫。在2004年因骨痛溢血热症侵蚀而截断四肢的画家李淑芝也响应活动,当场挥毫。单是利用义肢握笔就花了她好多精力,但下笔后,她挥毫如流,赢得了在场不少人的掌声。

这样众星云集的挥春活动可说是本地少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著名艺术家把挥春作品当场展出和慈善拍卖,加上其中几人较早前为活动创作的字画,截至昨天这些作品筹到超过3670元,其中最高价的属画家赖瑞龙的画作,以10万元(约`人民币50万元)出售。这笔善款全数捐给南艺教育基金,协助经济有困难的南艺学生。
狮城书法篆刻会顾问林子平、陈建坡、曾纪策、何家良、薛振传和赖瑞龙;名誉理事李淑芝和潘永强;会长曾广纬;理事吴多标、沈松机、王怀正和沈观汉;会员陈福明、马双禄和杨南生参与了这项活动。出席挥毫的还有白族女书法家姚林。
狮城书法篆刻会会长曾广纬在挥毫
南洋艺术学院院长朱添寿在挥毫

Friday, December 30, 2011

Yu Youren’s Calligraphy in Nanyang 于右任的墨宝在南洋

Yu Youren, a famous Chinese calligraphy who was Head of Control Yuan in Taiwan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nd he died in office. He had never been to Nanyang and yet his calligraphic works can be found at a number of places there.

Read more about Yu's calligraphy here:  http://icalligraphy.blogspot.com/2011/07/yu-youren-master-of-cursive-calligraphy.html

In the old Nanyang University campus, Yu’s calligraphic works can be found on the inscribed boards for Nany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s Faculty, School of Science, and the Library of Business School.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calligraphy was confirmed by the famous Singaporean calligrapher Pan Shou and by a famous Taiwanese scholar Dong Zuobin who said that the calligraphic works were done in his presence. It was said that the calligraphic works were requested through a middle man Liu Houwqu, who worked for Yu as a councilor in the Control Yuan. Liu was also Yu’s in-law.

Liu was appointed the Principal of Chao Yang School in Singapore in 1949. During his stay in Singapore, a number of people had requested for Yu’s calligraphy through him. The calligraphy written for Nanyang University’s inscribed boards were requested through Liu as well.

The following inscribed boards also carry Yu’s calligraphy:
  1. Ngee Ann College (Currently Ngee Ann Polytechnic)
  2. Kwangtung Hui Kuan
  3. Ann Kway Association Polytheistic
  4. Ann Kway Building
  5. The Penang Philomathic Union
  6. Fa Hua Monastery (Upper Paya Lebar Road)
His calligraphy can also be found at the following places in Singapore

  1. Eng Choon Hway Kuan
  2. Chui Huay Lim Club

Source: 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ewthread.php?tid=42625&extra=page%3D2

于右任是当代大书法家,在台湾任监察院院长三十多年,直到去世。他一生未到过南洋,可是却在南洋留下了他的墨宝。

有关于右任的书法:http://icalligraphy.blogspot.com/2011/07/yu-youren-master-of-cursive-calligraphy.html

在新加坡旧南洋大学校园里,有不少匾额就是于右任写的,这些匾额写的是南洋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的图书馆。是不是他的真迹,有书法家潘受先生鉴定过,台湾著名学者董作宾先生亦作证他亲眼看着于右任写。据说于右任的墨宝是由一位中间人代为索求而来。这名中间人士刘侯武,台湾政府的监察委员,是于右任的下属,又是姻亲关系。

1949年,刘先生出任新加坡潮阳学校首任校长。就在他侨居新加坡时,很多人通过他求到于老的墨宝。南大的几幅于老书法,是他代为索取的。

此外,还有以下的匾额是于右任的墨宝:
  1.  旧的义安学院
  2. 广东会馆
  3.  安溪会馆
  4. 安溪大厦
  5. 槟城阅书报
  6. 法华寺(巴耶利峇路上段)
在新加坡,以下地点也可以看到于右任的墨宝

  1. 永春会馆
  2. 醉花林俱乐部

资料来源: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ewthread.php?tid=42625&extra=page%3D2

Nanyang University
Nanyang University
Kwangtung Hui Kuan
Ann Kway Association
Ann Kway Building
The Couplet at the  Eng Choon Hway K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