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Wong Joon Tai.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Wong Joon Tai. Show all posts

Friday, March 6, 2015

王运开:简繁之争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Simplified and Traditional Writing Scripts

自从简化字在中国大陆被规定为官方正统文字系统以来,半个世纪过去了,还是个议论不休的议题。

有人问我,从书法角度,是不是应该放弃简化字?

我的回答很简单,写书法的人有很多字体可以选择,简化字的出现只能说是给书法家多了一种字体的选择,并不影响对书法的学习。对不喜欢的字体,可以完全不去理睬。

汉字有两种体系:官方的正统字体与非官方的字体。非官方的行草一直在民间与书家之间流行,没有争议性;而正统的篆隶楷才是官方关心与要规范的字体。

正统文字的改革本来就是政治性的,也有渐进式与大刀阔斧式。秦始皇"书同文"政策应该算是大刀阔斧的文字改革,我们现在历史回顾,觉得是历史大视野,可是当时文人雅士中可能也有不少暗中搥胸痛哭其本土文字之消失。隶揩之出现,可说是渐进式的,但是要成为正统文字,必定需要皇帝的御准。

简化字成为正统,看起来是大刀阔斧,其实有防止汉字完全罗马拉丁化的时代背景,是动荡大时代背景下政治性的折衷的文字改革方案。以毛泽东的古文修养与当代书圣及国家主席的崇高地位,也无法平息改革者如鲁迅之流的压力,以"多一种字体也不错"(指简化字)来消除压力。

(注:据说当文字改革方案呈交给毛泽东时,毛泽东以"多一种字体也不错"的批语而确定了简化字成为新中国的正统字体,并否定了汉字完全拉丁化的方案。)

正统文字,从官方角度,一向是迎新弃旧,而民间却是对旧体一直不离不弃。就是说,篆书在汉代被隶书取而代之成为正统,官方就只用隶书,而民间则各体包括篆书照用不误。相同的,楷书成为正统后,官方就不用隶书了,可是民间还是照用不误。现在中国大陆规定简化字为正统字体,官方当然就不用其他字体了,可是这并不能禁止楷体字在民间尤其是在书家间流行,其他字体篆隶行草就更不用说了。

当代简繁之争,其实是简化字与楷体字之争,与其他字体篆隶行草是没有很大的关系的。

就是说,学隶书的人,根本就可以不管楷书。虽然,相反的,学楷书的人,如果有隶书知识,学起楷书就容易明白文字的演变了。所以学书法的人谈"取法乎上",讲的是学习书法应从较早的字体开始。喜欢古文,当然要学篆书。学今文,隶书为今文之祖。

不少写书法的人,真心认为简化字不美。审美观是一种传承,不易改变。受到传统美感潜移默化的人,要接受新思维是渐进式的。

我个人并不鼓励书法从楷书开始,而是走隶行草的道路,可以完全不理简繁之争。

Friday, July 11, 2014

书法:从写汉字到画线条 Chinese Calligraphy: From Writing to Drawing Lines

我们说,写字不一定是书法,但是没有人可以否认,自有中华书法以来,书法就是写汉字的艺术。就是说汉字就是书法的本体,是书法的最基本“身份”。

有道是笔墨当随时代,书法在当代的演变与改革当然受到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所影响。近百年多的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与政治与旧的中国社会相比,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中国传统艺术也遭到了革命性的冲击。在54运动以来的新文化运动中,绘画以引进西画,文学以白话替代古文言文,将西方文艺写作方法硬搬到中国来,戏剧以引进话剧、歌剧。

但是,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令人惊讶的是,书法却没有遭到真正的讨伐。可以说,主要的原因是书法是道地的中国国粹,引进的西方艺术中没有相应的参照物,故其发展不引起新文化人的注意。书法不被讨伐还有其他的原因,这里就不说了。

在这种相对“安全”氛围下,致力于书法创变的书法家们所面对的根本问题是如何从传统的书写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的形式规定中写出个性风格,如何挑战美观书写的观念来突破传统。

这种情形到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有了改变。当时一些受到西方艺术思维影响的艺术家(主要是画家)觉得书法要成为当代艺术,就需要实现形式的转型。为了使它赢得和其他造型艺术一样的地位,需要有美术观念的介入。

这种对书法从美术观念角度的思考,引进西方抽象概念,但是由于西方没有相应的参照模式,可以说是举步艰难,突破点其实是一些书画家在日本找到了参照物与受到了刺激。日本书法界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了现代书法的探索,经过几十年取得了飞速发展,并在战后逐渐把书法推向欧美与中国。在6070年代,尤其是72年中日恢复邦交后,书法界的交流逐渐增多,80年代以来的交流更是日益频繁。

中国书法界于80年代初开始了对日本书法的引介与研究,终于于19851015日“现代书法首展”在中国美术馆揭开序幕,并同时宣布“中国现代书画会”成立。这正式标志者“现代书法”创变模式的出现。令人注意的是,当时“现代书法展”的作者绝大多数来自美术界而不是书法界。

中国现代书法的出现也令作为书法艺术形式构成因素的“汉字”成了焦点。一些疑问开始被提出:汉字在形态上能容纳多大程度上的变形?汉字是不是书法创变的“底线”?

其中在中国美术学院教书的邱振中在一篇题为“线条的艺术”的文化中提出了这个观点:书法离不开文字,但对深入的观察、研究来说,“字”毕竟是个太大的单位,就像我们研究绘画,总不能仅仅研究怎样画鸟、画石头、画房子,我们还需要研究色彩、线条,研究这些要素的配合和组织,然後再探讨鸟、石头与房予的有关问题。

邱振中因此提出了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当代书法理论从探讨如何解构汉字形态到邱振中提出书法为线条艺术,书法创变终于被归纳为两个基本立场和问题:传统式的的写“汉字”与现代式的画“线条”。

书法是“汉字”艺术还是“线条”艺术?我想不是传统与现代之争,而是书法本体之争。

Friday, June 20, 2014

书法之路的三阶段 The Three Stages of Learning Chinese Calligraphy

一般人认为掌握了书法技法后,就能写出一手好字好。事实上,学了书法技法之后,不一定能写出一手好字。写好字还需要有好的书写心态。好的心态来自对学习书法目的的了解。

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心态。我们认为,书法学习必然经过三个阶段:实用、艺术与写意。了解自己处于那一个学习学习阶段,可以调整一个人书写的心态。

第一阶段:实用书法

实用书法指的是挥春、商标、广告、标语、临摹书法等生活中可以应用到的书法。

初学书法的人,最关注的是如何把字学得好看美观,起码的要求是把字写得规范、整洁、清楚,使人看了乐于接受。如果把字写得杂乱无章,甚至随心所欲,胡乱造字,读者如释“天书”,无法辨认,就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这时期的心态主要来自对用毛笔写字的理解。有些人认为写字用毛笔不如用硬笔方便,硬笔完全可以代替毛笔,只有写毛笔字才学书法;有些人认为书法是“天才”的专利,“咱不是学书法的料”。特别是一些年岁稍高些的朋友,认为学书法为时己晚。也有人认为书法极神秘,高深莫测,神不可征,形乃难表,好事难成。

所有这些想法都有是不可取的,因为只要写字就有法则可言,特别是有不少场合没有书法“门面”,绝对不行。所以实用书法最关注的是书写的技法。

实用书法也指以毛笔书写来延年益寿。

书法有益健康,因为练书时,须绝虑疑神,全躯启动,力送毫端,注于纸上,抒胸中气,散心中郁。这样,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调节和锻炼作用,久而久之,可使人灵心焕发,无疾而寿。即便不幸患病,也可通过练习写字,养心愈疾,畅达延年。古往今来说书法能使人健康长寿,并非虚传。如历史上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大书法家平均寿命都比一般人长,其中颜真卿76岁时遭杀害,不然寿命会更长。

第二阶段:艺术书法

书法是一门艺术,就是说我们可以站在艺术的立场上来审视书法,就是要以艺术第一的理念来判断书法作品,就是要以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来创作书法。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所以艺术书法最为关注的是艺术创造力。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很多时候受到一个人的性情的限制,所以有字如其人之说。情性是书家稳定的固有性格。书家的书法风格绝对地受到他的情性,也就是性格所制约,而这也包含有书家个人的艺术素养、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因素,它可能是无意识的习惯所致或本能的支配,但在表面上的无所追求中却包含了长期审美偏向乃至社会际遇人生宗旨等等积淀在性格中的深层追求内容,作为一种“情”,他具有绝对的生命力。

所以艺术书法有其稳定性,虽然中国文字的点画、结构和形体变化微妙,形态不一,意趣迥异。可是书法家却能通过点画线条的强弱、浓淡、粗细等丰富变化,以书写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间的分布,构成优美的章法布局,有的似玉龙琢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丽,有的气势豪放,这些都有使书写文字带上了强烈的艺术色彩。

第三阶段:写意书法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写意,写“心” 境。所谓书者,心画也。中华美学中谈到的意境在书法就是意实境虚,所以神采、韵趣、诗情注重的是“意”,也就是抒情。

书法就是写意的艺术。中国画不重忠实地“再现”,而重提炼升华的加工,所以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书法没有外师造化的问题,那么只剩中得心源了。

书法的写意关系到抒情。但是没有一门艺术不是抒情的,书法的抒情何以特别?孙过庭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所以书法的抒情就有了“情性”与“哀乐”两大层次。

上面谈到“情性”的稳定性是艺术书法的重要因素。而“哀乐”正是写意书法的主要创作源泉。哀乐是书家的即兴抒发。同是出自一个书家的作品,可能各有风格,并形成了“哀乐”式的抒情方式。王羲之写毅乐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等等。作品能形其哀乐者不易,天下三大行书算是吧。

在空间艺术如绘画之中,由于不强调时间流动的步骤特征而使其抒情基本上依赖于固有稳定性格;而时间艺术如音乐,则由于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感情一直在起伏变幻而无法让其凝固在空间里,因而它较偏向于“哀乐”型的写意抒情。

书法兼具时间与空间,所以既是艺术,也可以写意。

历来书家对实用与艺术书法谈论很多,所以学习书法从实用到艺术的方法与技法一般碰到的问题不多。可是对于写意书法的理论与技法的理论不多,所以在书法教育上,至今还没有一套可用的体系。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几千年以来写意书法的法帖不多。一幅写意书法的出现,可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吧。

Friday, May 9, 2014

新加坡书法历史分期试探

通过划分历史时期来谈新加坡历史,是希望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

书法是华人独特的艺术形式,1819年新加坡开埠时,据说全岛只有150多人,华人约30人。因此新加坡的书法历史只能从开埠后大量华人移居新加坡后开始。

新加坡的书法发展,从开埠后华人创办私塾学校,第一代移民书法家努力耕耘,到第二代茁壮成长,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开埠后私塾书法教育

新加坡于1819年开埠后,华人从马来亚马六甲等邻近地区纷纷前来。随后中国的福建、 广东等省也有大量移民南来,导致华人人口迅速增长。由于华人一向注重教育,私塾学校的创办也随之而来。据德国传教士GH•汤姆生的报告:开埠10年后的1829年,在新加坡就有3所华文私塾:“一所广府人学校位于甘榜戈兰,另一所广府人学校在北京街,一福建人学校也位于北京街”。

1840 年后 随着到新加坡的华人迅速增多, 成分也越来越广泛 除了农民 手工业者 小商人外, 一些华侨知识分子也不断迁入新加坡。1849年,福建帮首领陈金声创建的崇文阁学堂。1854年,陈金声又与陈振生,杨佛生等12人,合捐创办了著名的“萃英书院”。据英殖民当局的统计,截至1885年,新加坡共有51所私塾学堂。

但是总的来说,当时的私塾学堂,大多附设干华人庙宇、宗祠、会馆内,规模小,设备简陋,学生数十名,教授传统儒学的《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等,教师亦是从中国国内聘请的科举落第者,教学采用方言讲授。

可是这些私塾在推广书法教育方面举足轻重。写字是私塾学习内容中一项很重要的掌握文字的主要方法,私塾中书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字的形态,并把字写得整齐美观。所以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以描红、临摹碑帖为主要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由老师打影格,学生照着写。经过一段时间,便临摹字帖,一般都是临颜柳欧赵等体。再过一点时间写米字格,锻炼学生的间架笔画肥瘦能力。最后,印好方格在下,白纸在上进行书写。

有资料显示,在清廷做过官的书法家曾于1886年、1902年和1904年来新加坡卖字。可见当时华人社会对书法还是很重视的。我们猜测,一些当时的社会领袖如陈金声等,可能就是在私塾写过书法。这个时期书法教育是以教导学生写好字以应付日常生活文书、题写商业招牌、宗乡会馆名字、春节挥春等,还没有资料显示当时出现过有名气的书法家。

第二阶段:20世纪新式学堂的书法教育

进入2 0 世纪后 由于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 新式教育在新加坡也随着兴起,私塾、 书院逐渐为新式学堂所代替。

新加坡第一所采行近代学制的华文小学,是1905年陈楚楠等人发起设立的养正学堂(后来改称崇正学校)。它的创立,标志着现代华文学校在新加坡正式诞生,对当地华侨地缘会馆创办现代华文学校,产生极大的影响。接着下来大约二十年里,另十多所华文小学:养正(原名广肇学堂)、应新、启发、端蒙、道南、育英、中华、爱同、崇福、崇本、南华、南洋、工商等等相继创建。中学方面,南洋女中创办于1917年,华侨中学创办于1 9 1 9年。二次大战爆发以前,公教中学与中正中学亦于19351939年开办。

到了1 9 2 9 新加坡已有华校 2 0 4 ,学生1 4 0 0 0 多人 ;到 1 9 3 8 ,发展到 3 2 9 ,学生 2 8 0 0 0 多人。 新式学校在学制、 课程与课本等方面, 大体参考中国国内同类同级学校, 但一般都设有英文课程, 以适应新加坡社会的需要。

这时期的华校,从小学到中学,每一位学生都要学习中华书法。一般而言,在小学时学校规定每位学生每周必须交二篇或以上的大楷给华文老师,有些学校还规定学生每周必须交一篇小楷书法作业,华文科考试成绩书法佔百分之十,平时测验佔百分之三十。当时,虽然不是所有华校都把书法算在正式学业成绩中,但老师们对书法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因此当时的华校学生,人人都能执握毛笔写书法。

这时期除还有一个令人注意的是不少政治人物到访与许多文人移居新加坡。这些人中,对新加坡书法教育与发展有很大影响的包括吴纬若、谭恒甫、许允之、李毓川、崔大地、施香沱、陈景昭、潘受、吴得先、黄国良、颜禄、王瑞壁、陈人浩、黄勖吾、黄火若等等。

这些人可以说是新加坡第一代书法家。他们在中国出生,南来新加坡之前,很多已经在中国学府受过严格的文学与书法教育。他们南来时,正好碰到新加坡华文教育与华校蓬勃发展的机遇,不但从众多的华校生中培养了不少新一代的书法家,也鼓舞了这些书法家继续为新加坡书法的传承做出贡献。

第三阶段:20世纪新加坡自治后书法社团林立

新加坡于1959年从英国殖民政府手中取得自治,从1960开始实行以英语为主的双语教育政策,到了1987年,新加坡传统华校基本都已经转型为双语教育学校,而学生在学校书写书法的机会逐渐减少。

可以说,在1987年以前,第一代移民书法家从传统华校中取得了源源不绝的生源。第二代书法家在第一代书法家的悉心栽培下,到了1987年已经羽翼丰满,可以展翼高飞了。第二代书法家有:林子平、曾广纬、陈声桂、朱添寿、廖宝强、邱少华、丘程光、何业波、杨昌泰、徐祖燊、吴耀基、许梦丰、曾纪策、薛振传、陈建坡、洪云生、曾守荫,何钰峰等等。

第二代书法家除了本身不断努力耕耘,还为推动书法发展而成立了几十个书画团体。新加坡书法家协会、狮城书法篆刻会、啸涛篆刻书画会、乐龄书画会、汉石书艺学会、心海书学会、墨澜社、新城书画学会、长青书艺协会,等等都是在新加坡独立后成立的。这些团体在80年代以后,毅然负起了书法传承的重任。

第四阶段:21世纪书法传承,敢问路在何方

进入21世纪的新加坡书法,环顾周围学习书法的人士,乐龄人士成了最大群体,而年轻人对书法兴趣不大。这迫使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客观环境会不会导致大家,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学习钻研中华文化产生了不同的认知偏差,因而造成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

书法在新加坡整体上停滞不前,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新趋向。目前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双文化学生,并积极在学校展开传统艺术文化活动,导致许多学校开办书法课程。来自中国的学生中不少已经在中国接受了有系统书法教育,他们必会在我们的学府中激起不小的浪花。

我们希望这个新的趋向持续下去,并期待新加坡书法的振兴。


注:本文转载自“南洋书法”半年刊创刊号。

Friday, November 9, 2012

学习书写春联的方法 The Method of Learning How to Write Huichun (Auspicious Messages)

春节将至,就谈谈学习书写春联的方法。


现在毛笔已经不是书写汉字的日常用具,学习书法就不用只靠"熟能生巧"的古方法。学习书法一定要讲求有效的学习方法,才有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学习书法如此,学习书写春联当然也是如此。

先从宏观来看书法的学习。苏东坡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讲的是由真(篆隶揩)入行书,最后才学草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书法就是学笔法、字法与章法。这两个学习角度的关系如下:

1。先学真书,学习目标是掌握好笔法,以字法辅助之。
2。次学行书,学习目标是掌握好字法,以章法辅助之,继续加强笔法的基本功夫。
3。再学草书,学习目标是掌握好章法,以字法辅助之,继续加强笔法的深广应用,包括墨法。

春联是实用性书法,讲的是在春节期间在家张挂,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以及作为春节传统的传承的一部分。就春联的章法而言,基本稳定,不需有大变化。所以写春联,应该集中在字法与笔法上。

一个人的笔法功夫,靠的是苦练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急不来。字法比较具体,前人在这方面的论述也比较详尽。虽然要深刻领悟字法,也要下很大的苦功,但是究竟比较容易讲解。春联既然实用书法,在学习书写是时,应该从比较容易入手的字法开始。

学习两三年书法的人,可能刚进入行书,对汉字结构原理的了解可能不深,学习春联最好不用从行书下手,还是写会比较熟悉的真书比较好。在这方面,以隶书作为书法学习入门的朋友就占优势。我的经验是,学了9个月隶书的朋友,要开始写春联,完全没有问题。

学了一两年行书的朋友,可以开始学习用行书来写春联。先选一对里面含有不少已经练过的字的春联。每一个字选自己熟悉的结字结构,集中练习字的结构,最少写10到20次,直到能把所有的字的结构(各笔画长短、位置)熟记,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注意笔法的应用,就是说每一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是方是圆,是转是折,是提是按,等等的书写方法。这一阶段的练习可以在不断的书写练习中改进所写的春联,直到满意为止。

因为春联是实用书法,最好是书写读者对象容易辨认的字体,不要卖弄,也千万不要写错字。字可以写得比较端正活泼。

Friday, July 27, 2012

The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书法审美观:和而不同

书法审美观的和而不同,就是说书法中既要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也要有差异性、多元性。

中华审美来自意象、意境,那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和谐之象。地近在眼前,万物之形清楚可见。天那么遥远,其象令人有无限遐思。古代的和谐有序思想来自道家之‘任自然’,儒家之‘仁礼’,来自《周礼》、《易经》,等等对天地人关系中的秩序的理解。

一部《易经》,说尽时位变化的意象,意象之最就是‘大和’的意境:“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这大和就是时位变化,不协调之协调。

位就是空间布白之平衡;时就是天地变化之节奏。

平衡是美的最重要法则。宋玉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张怀瓘曰:“险不至崩,危不至失。”讲的都是平衡的道理。平正、险绝,无时不在空间调整。平衡是动感的。书法元素的多元性与统一性,需要平衡。只有多元性,那是杂乱无章;只有统一性,那是机械呆板。和谐的不协调之协调就表现在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与墨法中。

节奏是生命的运动,《易经`》中所谓阴阳刚柔的相互作用使天地万物发生永不止息的变化,但又始终保持着均衡和谐的状态。此为‘大和’。节为止、为静,奏为进、为动,所以书法运笔要有停、有顿。古人说‘一笔书’,是说笔断气不断,有一种贯穿全幅书法的气势力量,形成一种与音乐极相近的节奏之美。

多元性就有‘不同’的含义。书法结构起伏变化的简繁、疏密、断续、内敛外张,用笔的粗细、曲直、方圆、纵横、刚柔,都显示了‘不同’的哲理。变则灵活,同则僵死。

所以,孙过庭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一般的艺术,时或位只能得其一,或得其位(绘画),获得其时(音乐),独特的书法时位兼得,能学到它的涵义,实在是一种福气。

Friday, July 20, 2012

推广书法,从实用书法开始

中华书法从其一诞生,首先具有的是实用性。如果没有这一点,它无法存在,更不用说发展了。从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铸造在青铜器的金文,刻画在花园景物的题诗、题字,都显示书法文化在华人的生活习俗中无所不在。书法与中华文化习俗可说融合在一起,已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开地步了。

书法是雅俗共赏的艺术。犹如风俗,必需能广泛流传与应用,才能由俗入雅。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掘与强调书法的实用性,并且要为其实用性的应用的教育与推广继续努力。

我把实用性书法分为四大类:

1
。挥春的习俗最能体现书法的实用性。因为是风俗习惯,保留了挥春风俗,自然就传承了书法。这种书法所强调的不是书法之雅,而是春的信息。

2
。书法与华人建筑的联系,主要是反映在建筑上的汉字装饰。除了古代宫殿建筑以外,建筑如学堂、公共建筑物如办公室与车站等、商店、商会、乡会,等场所的牌匾也多以书法形式来表现,属于建筑的纪念碑,各类牌坊、街坊等特殊形式的建筑物,都自然与中华书法有着天然的联系。华人建筑物所见到的书法,有一般的匾额,商会与乡会里的是匾额、楹联,以及寺庙里的匾额、楹联、碑文以及花园里的牌匾、楹联。这些匾牌、楹联与碑文,除了有装饰作用,也为这些建筑物增加中华文化的气息。

3。花园及景地点的牌匾、楹联。新加坡没有名山大川,可是作为一个花园中的城市,花园还是不少
这些花园中,若有牌匾楹联作为点缀,必然令这些花园生色不少,反映出新加坡作为一个华人城市的面貌。

4
。设计书法古老书法融入现代创意设计,可能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书法在这方面的应用可以说无极限,单凭想象力遨游。在公司标志、贺卡礼物、广告宣传,等领域皆可有作为。书家与创意设计师的合作空间无限。

在以上所谈到的实用书法当中,挥春即是华人的风俗传统,也是最能体现书法的雅俗共赏的本质;所以挥春者不必是什么书法名家,只要能用毛笔书写,热爱中华民俗,就可提笔书写。我现在把过去几年的挥春展示给各位网友,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不会挥春的朋友,亦请尽量在春节到挥春雅集索取挥春回家贴挂,即为春节增加节日气氛,亦为书法的推广尽一分力,实在是一举两得也。


2009年
2010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2年 贺年卡

Friday, June 22, 2012

Chinese Calligraphy: Follow the Desires of Your Mind 中华创作观:从心所欲,不逾矩

西方思维是理性思维,华人思维是审美思维。当代不少西方哲学家开始发现理性思维的缺点,而纷纷在中国审美中寻找养料,看能不能补充他们的不足。我们不在这里比较两种思维的好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华人审美思维在美学领域来说,是有其优点的。
中国美学主要观念是自然与法的协调,那就是自然之法。
唐诗宋词,法则不少,但是好的诗词,自然浑成,无斧凿之痕。这种创作形式,流传千古,至今为文人所好。新诗是西方的产物,被介绍到中国已经近百年,会不会在这块土壤茁壮成长,我们拭目以待吧。
从创作角度来看,华人的创作观不是什么模仿、抽象这类西方概念,而是孔老夫子活了70年后所领悟出来的道理:从心所欲,不逾矩。何以能够从心所欲,还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矩’。
矩者,法、理、道也。还是要回到老祖宗思想源头:道。道者,一也,易之道也。道是动词,不是名词。实现道就是去经验、诠释、影响这个世界。
人不仅是道的继承者与传播者,还是终极性的创造者。从艺术角度来看,那就是要继承传统,表现当代精神与形式。道就是一条不断在修建的道路。以当代社会情况来修建道路的思维,就是创新思维。因为时代不断进步,社会条件与情况也一直在改变,创新就是不要食古不化。
要得道是要下苦功的。中国艺术就是一门功夫,临帖、读帖、书外功,就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基本功练成后,自然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

Friday, June 1, 2012

How to Sustain Children's Interest in Calligraphy 书法教育: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五岁孩子在第二堂书法课中写的字
进行书法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书法的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甚至可以这么说,培养孩子对书法的兴趣,比学习书法本身更重要。孩子在学校对书法有兴趣,有好的印象,出来社会工作后继续学习书法的机会也比较大。

新加坡缺乏华文华语的大环境,在培养孩子兴趣方面就没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在培养书法兴趣方面,主要是在书法课中培养。

1。有人说,好孩子是被夸出来。这种看法,也适用于书法教育上。很多人对字体的美丑又既定的观点,喜欢以他们的标准来批评孩子所写的字的美丑。每个孩子如果能够握好笔、起笔行笔收笔正确、认真写字,日子久了,都能写好字,所以这时候不必太在意所写的字的美丑。

重要的是,老师能不批评就不批评,能多表扬就多表扬。孩子书写的方法错误,重要的是给予纠正而不是批评。

2。让孩子写他们熟悉的字与句子,最好是与学校的学习进度同时跟进。孩子日常接触的用语、校训、成语、诗歌都是很好的书写材料。除了容易上手,因为这些字必然都有横、竖、撇、捺、点等等笔画,学了七、八节课后,这些字也就基本掌握了。

3。组织校内书法活动。春节挥春送字、学校慈善活动书法义卖,等等,让孩子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这种活动的参与,锻炼孩子的胆量,又以学来的书法服务学校社区,让孩子体会学以致用的道理,同时也会激发孩子对学习书法的兴趣。

4。参加与举办书法比赛。在课内举办同学间书法比赛与积极参赛校外的书法比赛,除了给予孩子学子书法具体的目标与期待,使书法练习充满趣味性外,也会满足孩子渴望赞许、与人比高低以及为校争光的心理。

5。经常在书法课结束前的20分钟放映有关名书法家学习书法的故事的短片,从这些书法家的故事中灌输持之有恒、虚心学习等正确的学习态度与经验。


Friday, May 18, 2012

The Difficulties of Teaching Calligraphy in Schools 书法教育所面对的难题

在新加坡学校教导书法,有来自学生、学校、家长个方面的难题要解决。这个大环境如果没有改善,想让我们这些基础平平的学生能有所进步,的确不容易。

1。学生对书法的兴趣不易培养

书法的兴趣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对书法的不断练习才会产生的。而练习写字的最初往往要经过一段比较枯燥、艰苦的阶段。这个阶段注重坐站姿式、握笔、行笔、基本笔画练习,枯燥而乏味。可是这些基本功却是最重要的。许多学生对一笔一画都有严格的要求兴味索然,干脆放弃,或交作业时随便应付或干脆不交,因此在书法学习的第一阶段败下阵来。

新加坡华文水平的普遍低落也是推广书法教育的大难题。

2。学校对书法教育的目标不明确

学校管理层如果对书法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很难积极为学校建立一个有利于书法学习的环境以及对书法教育的重视。学校管理层不能只把书法教育当做可有可无的课外深广课程。书法除了应该是美育的重要一环之外,还应该是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习俗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书法学习的另一个目标是陶冶学生的性情。书法学习的整体环境,除了管理层要有明确的书法教育目标,也应该确保书法上课时间不与其它学校课程、课外活动有冲突,为学生提供书法作品展示空间,在教学支援方面,要有适当的书法课室、学生人数不可太多,等等。

由于书法教学在新加坡并没有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缺少专业指导老师,如果仅靠语言老师的督促和美术老师的指导,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学习水平。

3。书法教育必须有家庭辅导的配合

书法教育,固然是学校的责任,但是配合学校进行必要的辅导,也是家长的职责。只有在有家庭辅导的配合下,书法教育才能很好地实现书法作为陶冶性情、传承文化习俗、美育的目标,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家长因此必须对书法教育目标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鼓励孩子在公共场所、庙宇、华人商会多多观察这些地方所展示的书法、在华人节日如春节鼓励孩子为家人与亲友挥春、鼓励孩子写名人语录名句子、古诗在适当时候赠送亲友,以及鼓励孩子养成时常定时书写书法的习惯等等。

在新加坡,家长辅导孩子书写书法成为生活习惯几乎是完全不存在的。

Friday, May 11, 2012

书写文化:电脑时代的困扰

新加坡的联合早报20111024日刊登了香港资深新闻工作者题为电脑时代夺走书写文化,提出了一个问题:电脑时代的来临,整个时代开始放弃书写,后果将是会怎样?

以下是该文的主要观点:


随着电脑时代降临,书写时代却黯然而逝,使人类亲手可及而抒发感性的雅致符号步入坟墓。

不论汉字或拉丁字母等等,全世界的文字书写水平正急剧滑落。80后、90后,以至00后的一代,已经很少有人能写出像样一点的中文字,用‘字体丑陋’来形容他们的一笔一划,一点也不为过。除字丑之外,笔划错误的更占大多数,至于写字东歪西倒、大小不一、过于潦草、有欠整洁,更是司空见惯。


不可不知,‘丑字现象’的核心,是我们新一代真正不爱书写之后,便直接截断了可触摸的民族文化感性符号。就以我们的汉字为例(实质拉丁字母世界也有类同情况),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表征,而书写的过程是能触发审美之情,假如我们今后世世代代对此再无认知,我们将会失去了一切对文字美态的要求,后果就是对自身的民族文化产生欣赏的冷感。


正如中国文字是中国文化形成的表现形态,每一个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组合意义及美态价值,学习及训练字体写得工整及正确,正是从最基本的进路去认识中国文化,去感受文字符号背后的思想内容。假如今天我们再不理会,他日人人只会写丑字敷衍了事,这便等于失去了文字这属于民族情感符号的根基。若文字情感持久失去,就会使民族再不能透过书写文字,来呈现中国历史文化的美学。更重要的是,这种美学并非学院内一角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中国人的书写精神,乃强调由此学习生活的气度,是代表个人对文化的尊敬,以及对别人的尊重,又同时是象征着自己的品德及眼界,故学习写一手好字,由象悟意,是能体现如何承接源远流长华夏的心灵境界,还能逐渐学会审美文化中的人格世界。所以写汉字直接与人生修养息息相关,是人性品格的一项锻炼,透过书法训练生活的艺术,进而透过生活的艺术提升个人的修养。


学习书写具美感、有哲理的文辞章句,是个人建立正面价值的起步,也是启蒙教育的重要一环,而中国文化更是书画一家,字透珠玑,笔见大道,美妙地圆融成一个整体;如今,新一代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限制,以致对文字意义产生认知冷感,由此下去,我们的明天,将失去通过书写体现生活文化修养的机会,而彻底进入’字丑时代‘之后,我们的民众将普遍地丧失对中国文字情感的参与。


西方书写文化的消失速度比中国更快,他们同样要付上历史的代价。

Friday, May 4, 2012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Objective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儿童学习书法的目标

儿童学习书法最大的目的是要培养他们对书法作为一种艺术的兴趣,而不是作为学习华文的辅助工具。强调书法的实用性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培养对书法的兴趣的一些途径。

我们说学前的儿童学习书法有难度。如果学校要开书法班,其教学目的就是要为日后真正进入学习书法做好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点:

1。培养孩子良好的应用书法工具的习惯,包括书写前的准备工作以及书写后的收拾工作,如果保持书写环境的干净,等等。
2。训练孩子自然的握笔方法,书写姿势。由于他们的个子小,一般上训练他们站着书写最好。
3。注重线条的训练,也必须让孩子书写他们正在学习的字。由于在学校学的是简体字,选字要注意要选那些与隶或楷写法相同的字给他们练习,如人、王、二、士、土,等等。
4。配合华人节日书写有关的字,如母亲节写“妈妈好”,父亲节写“爸爸好”,春节写他们学过的吉祥字,如春天。
5。以现成的镜框把它们写的字框起来,可以在家展示。

7至10岁是儿童学习书法的最佳年龄。由于这些孩子所学到的字汇已经不少,在加强上面的5点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集中以下几点作为训练目标:

1。强调书法里所学的字体与简体字的不同的同时,介绍篆、隶、楷、行、草的不同。我们认为应该从隶书入门,可以开始书写一些与简体字书写不同的字,如平、主、年,等等。
2。在华人节日可以学更多的字,如春节写吉祥、如意、快乐、福等。
3。开始介绍书法作为学习中华文化的桥梁,书写他们学过的成语、弟子规、五绝、七绝。
4。要孩子牢牢记住学习书法六字目标:心静、身正、笔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