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7, 2014

匾额联楹错字:武侯明良因有目 On Different Ways of Writing 明 (Brightness) in Calligraphy

谈谈书法中字的写法。这就不得不提一提成都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是中国众多武侯祠中最引人注目的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

武侯祠建于晋代,起初,它与刘备庙(汉昭烈庙)相毗连,明朝初重建时,人们将武侯祠与刘备庙合并。武侯祠初建时,是在成都的郊区,唐代来蜀居住的杜甫就曾在《蜀相》诗中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现存的武侯祠是清康熙11年重建的,占地56亩。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现在是最有影响的三国文化古迹,也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武侯祠的文化韵味很浓厚,特别是那些对联匾额,很引游人注目。

走进武侯祠,人们第一眼看到的匾额是“汉昭烈庙”(昭烈:刘备谥号)。为何叫汉昭烈庙?原来,君臣合祀祠庙,正统的君臣之礼违犯不得。无论人们怎么喜爱诸葛亮,诸葛亮都是刘备的臣子,诸葛亮生前,很重君臣之礼,成都人不能在他死后乱了这一条。这一名片式的大门匾额,一下子就显示出了武侯祠的别样韵味。

走进二门,游人可看到二门的匾额“眀良千古”。意是说蜀汉王朝君主贤明,臣子忠良,永垂千古。可是,很多人都说,那个“明”字,为何是“眀”,这是不是一个错字?


此匾的题写时代是清代,作者吴英立。清代,《康熙字典》很流行。在《康熙字典》中,“眀”的注译为:视;古同明。田衡曰:古皆日月作明。清代的作者,为何不用《康熙字典》的规范文字?这是一件值得品味的事。原来,在中国历史中,文字狱时有出现,清代,就出现过令文人害怕的文字狱。很多文人吃了“明”字之苦,见“明”不敢读“明”,是“明”不敢写“明”,避“明”如避祸。在这样一个朝代里,“眀良千古”这副匾额,品起来韵味就更酽了。

传说归传说,其实明字写成“眀”自古已是如此,并非古皆日月作明。

 武侯祠有三宝,其中一宝是诸葛亮殿前的门联,此联是全国著名的楹联“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清代赵潘敬所撰。《三国志·马谡传》注引《襄阳记》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此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文韬武略,是一副治世名联。而此联的写作背景,正是四川总督以武力残酷镇压白莲教之时,有气节的四川盐茶官赵潘敬拜谒武侯祠时触景生情而作,被人认为是“笔谏”。尽管总督不听“笔谏”,但此联被世人认为是治蜀治国的好联。

在武侯祠过厅前,是匾联文化的丰富之处。这里有一匾两联,全是名人之作。一副匾额“武侯祠”,书法美目,映射出人们心中的武侯祠之美。此匾额是当代学者郭沫若(已故)之作。他还撰书了一副对联:“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还有另一副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这是董必武撰书。上联“三顾频烦天下计”,引用了杜甫《蜀相》里的诗句。此副对联,不但写刘备向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大计,更写下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情谊为古今美谈,把这座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之庙的合情之理也隐含在联中。


字除了可以写成“眀”,还有其他写法,比如中国昆明市博物馆铭牌上出现的“朙”字,有人就质疑这种写法有错字之嫌。馆长回应称,该字集自颜真卿的书法。

《说文解字》对“朙”字的解释是:“朙: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属皆从朙。”左侧“囧”字代表窗户图案,月亮照在窗户上,就成了“明”。而“囧”其实是“冏”的衍生字,意思是“明亮、光明”。



Friday, January 10, 2014

匾额联楹错字:欧公风流少一点 On Misspelled Characters and Master Ouyang's Romance

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多而善风情、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如今位于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中峰大明寺内平山堂堂上悬挂的“坐花载月”、“风流宛在”的匾额正是追怀欧公的轶事。

欧阳修原在北宋朝廷为官,后因参与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失败后遭到政敌排挤,被贬官扬州等地。政事之余,他常到蜀冈游玩,因爱大明寺西侧“可穷千里目”,便筑平山堂于此,作为游宴之所。在这里登堂南望,“江南诸山,合青吐翠,飞扑于眉睫而恰与堂平”,故名“平山堂”。

平山堂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宋叶梦得称赞此堂"壮丽为准南第一",山堂于元代曾一度荒废,明代万历年间 (1573~1619) 重新修葺。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山堂毁于兵火,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

有道是,自古才子多风流。每到夏天,欧阳修就在平山堂的花前柳下宴客,招妓相陪。他先遣人去邵伯湖采摘千余朵盛开的荷花,用画盆分插四座,或与宾客相间。然后奏起鼓乐,取一朵荷花给客人,依次传递。当鼓乐戛然而止时,荷花在谁的手上,谁就饮酒一杯,作诗一首,摘一片花瓣扔到地上,游戏继续。常常更深不歇。那时头顶一轮明月,身边美女环伺,座下花瓣遍地。花香酒香脂粉香,熏人欲醉,加之清风徐徐,诗声朗朗,古韵悠悠,置身其间,仿佛坐花载月梦游于一般,何等的风流潇洒!传说“击鼓传花”的游戏就是这么传下来的呢!

平山堂正堂右边的“坐花载月”匾额,是民国初年著名的宁夏“三马”之一马福祥所题;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则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

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据说意思不言而喻,是希望欧阳修这位“风流太守”少点风流,多点实在,同时曲笔点出欧阳修当年行为上不检点。

其实,从书法的观点,“流”字少一点已经约定俗成,并不算是错字。

可是“在”字多一点就有争议。古代书写不规范,一般写可以多写一点以辨别字。可是字里的多写一点却没有先例。不过,这样的“错”字,有迹可循,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道四。


Friday, January 3, 2014

匾额联楹错字:康熙避暑观鱼 On Misspelled Characters by Emperor Kang Xi

康熙是皇帝,他写错字就算是天下第一错字吧。因为他是皇帝,也是清代皇帝中书法写得最好的皇帝之一。他的书法雍容典雅而又清丽洒脱,颇能体现他的性情和审美水准,充溢帖学风范和帝王之气。康熙一生书写不辍,频频颁赐诗文、碑文、匾、榜、扇等,其中也有不少是节庆和游览名胜的应景之作。

这样的一个人写错字当除了影响大,也为人所津津乐道。

公元1711年,避暑山庄内的正宫落成,康熙龙颜大喜,亲自书写了“避暑山庄”大字,命人制成鎏金云龙陟匾悬于内午门之上,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

可是,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



其实,康熙在这里并没有写错字。“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是一个异体字,而且“避、辟、僻、擗、譬”通用。在北魏《寇霄墓志》中,“避”被写成了“辟”,右侧的“辛”就多了一笔;秦公编写的《碑别字新编》中辑录了历代两千种碑帖中的别字,其中“辛”笔下多一横的现象比较常见。

康熙写错字还有另一个故事。“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就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鱼”字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


这里有一个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错”。原来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上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从书法观点,这个字是不是写错就较有争议性。如果是楷书,把字下面的四点写成三点,那当然是不允许的;可是在行草中,把字下面的四点写成三点是完全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