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 2015

小楷:楷而不楷 Is Small Kai a Standard Script?

楷书做为官方正统文字,从魏晋到满清,有差不多两千年的正统地位,出现了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小楷的出现。所以,没有其他的字体有以小的形式出现而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只有小楷有这样的一个殊荣。

(注:小篆指的是秦篆,不是依字形的大小而取名。)

研究楷法从何种书体入手比较合适呢?一般地说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书法当以质厚为本,宜彻上彻下,先从篆隶入手,以知其本源支流,有篆隶意则自高古,如傅山《霜红龛集》谓:“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

另一种观点认为学书宜从唐人楷法入手,趁少年时便将楷书写定,从而打下扎实的基础。根据这个观点,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

这就关系到字体大小对学习学书法的影响: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那么如何分类大中小楷呢?一般而言, 12厘米的为小楷,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两者之间的为中楷。但这仅仅是笼统的分法,实际上出现过10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

小楷在楷书出现的初期就已经出现,据说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

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钟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还有元赵孟俯、明王宠、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迹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范本。

小楷其实就是小字,而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以前科举应试时,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后来的台阁体、管阁体都是以小楷的形式书写。

由于楷书从魏晋后就成为官场日用字体,所以一直以来小字与小楷就没有分别了,以致一般观念中,小楷就是小字,而小字就是小楷了。而这已经二合为一了。

当代不少写小字的人,他们有不少其实都是写小字行书,也有一些写小字草书,甚至隶书,虽然为数不多。由于习惯了小楷一词,大家都把写的小字以小楷称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