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31, 2017

当代艺术与书法:现代当代艺术对于内容的逃避

艺术表现涉及形式、内容与媒材三要素。这三要素之间比重可能因艺术的风格之不同而有所差异。西方艺术发展到现代,从“画什么”的概念转向“怎样画”,而“怎样画”的共同点可以说就是对内容的忽视与逃避,把精力集中在形式与媒材的改变与变革方面。

现代艺术要造反的东西,就是艺术内容。艺术是大葱而不是杏子,不是由内容与形式组成的象那个有一个核的杏子式的二元解构,而是象大葱一样多元和多层结构。在后现代美学中,内容这个概念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障碍和一种革命的对象。对于内容概念的强调就必然引发一种用不会达到终点的“解释工程”,这是不但反动而令人窒息的行为,而且是扼杀艺术的行为。

为了逃避解释,艺术创作与作品或是变成一种拙劣的模仿,或是变得极为抽象,或是变得装饰性的,或是变成非艺术性的。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可以被理解为出于一种逃避解释的情绪。

逃避解释成为现代绘画的一大特色。从普通意义来说,抽象绘画就是试图达到无内容,既然无内容,你还解释什么?波普艺术则以一种与此相反的手段达到相同的结果:它总以一种大喊大叫的炫耀的方式呈现内容,实际上起到的是一种贼喊抓贼的效果。例如,它会公开地说,这是一个瓶子,一把刷子等等。这样做实际等于告诉人们:你们用不着再解释了,你们想解释的,我已经告诉你们了。

现代与当代艺术逃避内容解释,因为其基础就是形式主义。这标志着美学经历着这样的经历:就是从研究作品作者到作品文本本身,再到欣赏者的接受。

所谓形式,指的主要是绘画中的线条、色彩等材料以某种特定方式组织画面的纯粹形式。传统的形式主义旨在抛开一切情境、意义之类的外在问题,与作品进行纯粹而直接的接触,努力理解其形式特质,诸如线条、色彩、材质和构图,而不是读解其“内容”,诸如它所包含的人物、故事、自然场景和观念等东西。形式主义者反对读解内容,其理由是内容与艺术价值毫无干系。艺评家贝尔认为美的事物必定是善的,既然善是一种内在价值,所以美也应该是一种内在价值,只能从本身去探讨。欣赏抽象艺术作品可以更多地从艺术本身去欣赏,比如:色彩的搭配,笔触的运用,材料运用,构图的形成等等。

后印象派的兴起似乎就是要寻找一种方式证明抽象艺术诞生的合理性。西方的抽象艺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印象派开创时期的法国绘画,艺术家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视觉中再现自然;另一个从印象派到后印象派,他们追求一种平面化的二维空间的表达;第三个阶段是从分析立体派到综合立体主义,此时的绘画开始从形式直接转化为抽象。

抽象艺术的核心目的在于实现创作的自由,并在这个过程中抽象艺术逃离了近距离的现实,在一个非具像的二维平面上建构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这个“乌托邦的世界”拒斥现实生活,拒斥具像的符号,拒斥观众,这种拒斥有时是充满敌意的。

抽象艺术家其实是想告诉你,绘画并不一定非得画什么,哪怕纯粹的颜色和形状的组合也能够表达出审美和情感来,当时的评论家为他们总结出了一个信条,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在他们看来,内容是有时效的,但形式永远不过时。抽象艺术是无主题无逻辑无故事的艺术,是经验之外的生命感受,是通过抽象的色彩、线条、色块、构成来表达和叙述人性的艺术方式。 抽象艺术追求原创性,并把创新作为唯一的艺术。抽象艺术要挑战经验与世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美图画。

但是抽象艺术追求原创,会不会出现瓶颈?你想做的前人都做过,甚至做的更好,而在厌倦不断“原创”的概念后,后现代开始拿传统(前现代)的元素出来,并使用挪用、嘲讽、拼贴、混仿、挖苦等等幽默的手段创作。艺术家们在当代赋予过去经典作品不同意义,而不只是形式上的单纯模仿的同时,有意识地批判当前艺术机制,并融入社会意识,开始离“纯粹的艺术”越来越远,似乎标志着抽象艺术开始走向终结之路。

如果说,现代主义要我们用精神去欣赏飘在天上的纯粹的艺术美感,后现代当代艺术家则是走相反的道路,将艺术带回现世,并结合在地文化,毫不避讳政治、女性主义、全球化、环境污染、劳工、移民、种族等等零零种种的社会议题。

当代艺术成为现代艺术的反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