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5, 2015

书法美学:形势出矣 Here is the Rhythmic Transformation!

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很早就已开始重视“势”对构筑艺术生命、艺术境界的重要作用。

我们说, “势” 使“力在字中”,但是,这在字中的“力”是在由有节奏感的用笔运动中显示与释放出来的。“节奏感”就是书法“势”的性质。

因为所有的形都是在运动中完成的,所以必有一定的势。就书法而言,所有的势都是凝固在纸上,都有一定的形。形必须靠势来激活,势必须靠形来显现。

形是形状和位置,属于空间问题;势是运动的变化,属于时间问题。时间与空间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形”与“势”使书法艺术在抒发作者情感时,获得了无限的表现力。从时间角度出发,它的表现方法与音乐相似,看节奏是否流畅,让提按顿挫、轻重快慢和离合断续的变化传导出生命的旋律。从空间角度出发,它的表现方法与绘画相似,看造形是否和谐,让大小正侧、粗细方圆和疏密虚实的关系反映出世界的缤纷。

书法“势”的运动性质的独特在于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逆性。这一特点,与音乐、舞蹈十分接近。就是说,书法欣赏者从凝定的作品中读到的往往是书写过程,感受到的是存在于纸上运动节奏。

南宋姜夔说:“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黄庭》小楷,与《乐毅论》不同,《东方朔画赞》,又与《兰亭记》殊旨,一时下笔,各有其势,因应尔也。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 (注1

他又专门提出一组关于书写速度的互为矛盾的概念“迟速”加以讨论:“迟以取姘,速以取劲。必先能速,然后为迟。”

显然,在他的眼里,书法作品充满了节奏变化。

书法这种将空间转化为时间的节奏的变化,这里有一个关键要素:那就是书写字之“形”时所必须遵守的笔序,或笔顺。

汉字笔划是有书写顺序的,这是把字体结构的空间之“形”转换为线条的时间性运动的基础。每个汉字都有一个独立的方块空间,也有构成这个空间的笔顺的先后顺序,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撇后捺,先外后内,等等,一字到数字,一行到通篇,虽然牵丝连带,往复缠绕,但是顺序却是不能乱的。

这种时序关系的特点强化到一定的程度,就如行云流水,一起呵成。就这样,书法创作在时间的展开过程中,完成了空间的创造,在空间的构建构成中,完成了时间节奏的展延。

所以,书法显示了一种类似于音乐与舞蹈所引起的一种节奏化的变化。而这种节奏变化的空间中,线条的不可重复,不可更改,在时序上不可逆转,也如同音乐演奏与舞蹈表演一样。所以,描与画,重复与修改皆成为书法的大忌。描过的线条,中断了连续性,皆模糊了空间运动感,掩盖了书法线条的时间特性,干扰了节奏与韵律。

唐代蔡希综在《法书论》说过:“其有误发,不可再摹,恐失其笔势。”哪怕写错了不能重改,也就是李斯在《论用笔》所说的:“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注2

所以说:书法的形和势的存在相辅相成,形和势的表现相映成辉,只有形势合一,才能表现有生命的形象。没有势的形是泥人木偶,没有形的势根本就不存在。

就是说,有形无势是写字,有势无形是虚无。书法必须有以形为本,由势生形,则可以达到蔡邕所说的“形势出矣”。

1:字有藏锋、出锋的分别,很多的字布满纸上,要能首尾呼应,上下衔接才好。一般后学,都凭记忆,模仿古人的外貌,未去作深入研究,所以多支离散乱不相贯穿。《黄庭经》小楷,与《乐毅论》的小楷不同,《东方画赞》又与《兰亭记》感情迥异。同一书家在不同时期写的东西,各有不同的体势,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我曾看过历代的名迹,觉得没有一家不是点画飞动,仿佛看见了他们正在书写的过程。

2:鹰望鹏逝:要像雄鹰凝望那样神态劲猛,像大鹏远逝那样气势扶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