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 2015

书法美学:形迹化无形 Chinese Art:A Formless Form?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学至文章》中说,文章的语言文字用得好,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美的感受,可以达到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这形美、音美、意美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传承5000年而历久弥新的根。而形,更是书法之本,所以汉代蔡邕才说:“为书之道,必须入其形。”

当代书法美学论述中,对文字所采取的一个不言而喻立场是:书法应该摒弃其音、意而单取其形,而可视的“形”因此成为书法的灵魂与生命。可是,学者对于形的注解,却由于各自美学的立足点不同而有了不同的书法美学理论取向。

这就形成了三种主要的视角:形式、形势与形象。

西方美学视野下的字形美:形式

在美学里,形式是个西方观念,英文里是指 Form。在中文里,形式是指某物的样子和构造,区别于该物构成的材料,即为事物的外形。也有指办事的方法。可是,中华传统美学理论里并没有对“形式”有过任何的论述。所以“形式”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可以说完全是个来自西方的舶来品。

当代中国的第一代学者如王国维、朱光潜与宗白华等把西方的“形式”概念引进中国学术界,而20世纪90年代强调艺术审美独立性的西方形式主义流派的影响下,更成为书法美学阐述的重要依托。

对于形式的讨论,往往是相对与“内容”而言。西方形式主义试图斩断作品的所有外围关系而仅仅关注作品本身的形式的思维,也深深影响了当代中国书法界学者,包括陈振濂与沈鹏。沈鹏就认为书法是纯形式的,它的形式即内容。

中华美学视野下的创作观:形势

传统书法书写尚法,这“法”当然是针对字形字体自古以来约定俗成的法则而言。可是,在“形”之外,写字还需注重“势”,所谓“形势”也。所以说,书法的书写与创作,是一门由“势”入“形”的艺术创作。

蔡邕(133192年),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就在其书法“九势”中这么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由势生形的创作如果技法纯熟自然,达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境界,必需练到对软软的毛笔应用自如。

写字除了需要对用笔的高度把握,也要深入了解字体的结构,所以势就有了“笔势”与“体势”两方面的考量。

中华美学视野下的审美观:形象

从审美的角度,书法作品必须能令人由“形”入“象”,再而入“境”。能入“意境”才能达到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

宗白华 把艺术品德存在划分为“形”(形式)、“景”(形象)、“情”(情感)三层结构,并确认“形式”是艺术品最本质的层次。

可以说,宗白华的形、景、情就是形、象、境的欣赏层次。

所以直观其“形”是为象内之象,领悟其“象”为象外之象,进入其“境”为无形之象。

书法作品能令欣赏者在观赏时由有形进入无形之象,就可以达到心灵与情感的深度满足和愉悦,就如唐代张彦远所言:“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

从有形到迹化无形,天人合一,以自然为旨归,以同于天地为意象,与西方艺术有形之象相比,是否可以说中国艺术是归于无形的艺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