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7, 2015

书法美学:什么是艺术?Calligraphy Aesthetics:What is Art?

谈到书法美学,除了要阐明什么是美学之外,也要问什么是艺术。

一般而言,艺术是指为一定目的而修炼的技术能力。

这个定义触及艺术的两个层面:艺术品与技术。但是艺术品是什么,往往眾說紛紜,不一而足。各种说法中包括艺术即模仿、表现、创造、游戏、形式,等等,甚至即是经验。把艺术看作是对现实的模仿是西方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定义,可以说是西方艺术的主导理论。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将艺术看作是创造变得越来越深入人心,以至创造被典型地理解为艺术的特征。自康德以来,从形式特征来看艺术的大有人在,其中贝尔说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更被认为是对19世纪末以来西方艺术创作的理论总结。

不管对艺术的各种观点有多大的差异与矛盾,但至少有两点是共同的:都认为艺术是一种技术,与承认艺术是基于审美经验。

对古希腊人来说,雕刻家、画家等所有的技术都是工匠。这种艺术及技术的认识,在中世纪被全盘继承下来,强调艺术是一种方法,是技术应用的能力。

在西方,把艺术与美学连接起来,甚至把艺术学与美学放上等号,是18世纪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概念。随着审美观念的发展,个性表现的特性被添加进艺术中,对作为创造性的形成和个性的表现的艺术本质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于是在现代的艺术中所谓的技术、能力、美的要素就形成了艺术这样概念的核心。这样,艺术就是最求美、表现美以及构成美的手段就被现代大多数人所接受了。

在中国古代,可以说“艺”即“技”。孔子授课的内容就叫做“六艺” ,就是富于技巧性的武艺、工艺或艺术等。《说文》:“技,巧也。从手支声。”宋人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说“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东坡谭艺录》)“能者”是指有技艺与才能的人。可见,“艺”与“技”是有着密切关联的,艺术依托技艺而实现,技艺凭借艺术而升华。失去了艺术性的技艺,只能是简单与机械的重复,没有技艺的支撑,艺术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就中国书法而言,作为艺术家的书法家是以依据个性与技巧的表现能力来塑造与被创造性地、直观地捕捉到审美理念完全契合的独自形象的书法创作活动,以制作效果亦即作品为指归的,这就是书法艺术。

自古以来,中国书法基本以实用为主,汉末魏晋开始,从“书”入“法”,讲的主要是对书写技术的重视。到了唐朝,尚法之风可以说达到顶峰。但是,“书”的实用性对“法”的限制依然存在。所以说,书法自古呈现的是一种应用基础上的艺术表现,审美表现始终难以独立于应用要求之外。

可是书法是不是艺术,在近代一直是个争议不休的议题。这是因为不少学者倡议书法应该被视为是文化习俗,而不是艺术技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史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陈传席便很明确地指出书法是文化不是技术。古人重视书法,因为书法是学问。

因为书法是文化,是学问,所以当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写好字。

一个人做好学问,是不是就能学好字呢?文化是一个传承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只要把传统搞好,创新就是是水到渠成的事?

因此有人提出书法是文化的,也是技术(艺术)的。为什么呢?王羲之的“池水尽黑”,智永的“退笔冢”,这都说明古代大书法家是经过大量的研习、磨练、刻苦钻研才能成功的。如果不是技术的还需要“池水尽黑”、还需要“退笔冢”吗?书家在书法技巧和功力没达到炉火纯青之前,偏重于技法的锤炼是明智的选择。至于做学问可以通过时间的积累和年龄的增大而慢慢地做高做深,而如果错过了练习书法技巧的最佳时期,那后悔就来不及了。

由于近代以毛笔书写汉字逐渐退出实用领域,不少人开始认为书法最终会成为只是“美”的表现与欣赏性质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就是说,书法最终会去生活化,完全走向纯艺术化。

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对书法的未来就是持有这种看法,他说:“书法实用功能弱化的同时,艺术功能空前强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把书法艺术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不是出于实用,而是出于对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书法的普及率并没有下降,甚至于还上升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因而我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书法艺术之中。”

中国书法如果脱离日常生活走向纯艺术之路,会不会继续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会不会像张海所说的那样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书法艺术之中?

这都是我们所关注的课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