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5, 2015

简体字:汉字简化的演变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implified Script

正统汉字从秦篆到汉代隶变,三百余年间,隶书的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孕育着楷书。楷书从魏晋南北朝发展期到唐朝的鼎盛期而定型,形成严谨的约定俗成结构,可说已经深入人心。可是汉字楷书的正统地位,到了清末开始受到了挑战。

19世纪开始,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东亚,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中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当中有人坚持汉字的传统,亦有人鼓吹放弃使用汉字。

认为应该放弃汉字运动的立论一般称为“汉字落后论”,内容大致有二方面,一是出版印刷技术的瓶颈,二是不利学习。以当时而言,老百姓没有什么机会接受教育,多半是文盲,导致知识、讯息不易传播。汉字难写难读在当时被认为是中国识字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所谓汉字有“三多五难”,“三多”是字数多、笔划多、读音多;“五难”是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

甚至有激烈的观点认为汉字导致了中国走向衰亡,必须改造汉字。鲁迅曾经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并认为“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鲁迅临终前接受《救亡情报》记者访问时指出:“汉字的艰深,使全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

其实,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据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了100多个简体字,其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简体。最有名的字是将“國”的“或”改成“王”。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跟着停止。

清末维新运动时,维新运动主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皆主张文字拼音化。但是维新运动只有百日,拼音运动也随着运动失败胎死腹中。

民国成立后,1922年钱玄同在北洋政府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减省汉字笔画方案》,认为改用拼音是治本方法,简化汉字是指标方法,因此提出汉字拼音化,能说就能写。但是汉字同音字很多,拼音化根本行不通,遂作罢。

19358月,国民政府公告第一批简化字324个,简化的原则为:1、述而不作,2、择社会上比较通行之简体字最先采用,3、已简化的字就不再简化。但是,由于遭到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等的反对,这批简体字于19362月被废止使用。此后主张简体字的人仍继续推动汉字简化方案,但未获国民政府同意实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汉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的统治范围內推广,其报章杂志使用了既有的或创造的简体字。这些字又称为“解放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五四运动领袖之一罗家伦来到台湾之后曾大力鼓吹文字简化运动,但是被评击为“为匪宣传”,汉字改革在台湾因此消声匿迹。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以后,承担继续研究整理简体字的任务,并于1955年提出《汉字简化方案》。

1956年至1959年,《汉字简化方案》的简化字,分为四批在印刷物上正式推行,合共517个简化字:195621日,推行第一批简化字,共260个;195661日,推行第二批简化字,共95个;1958515日,推行第三批简化字,共70个;1959715日,推行第四批简化字,共92个,并且规定简化偏旁在出版物上“陆续推行,不再分批公布”。

1964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修订《汉字简化方案》后发表《简化字总表》,旨在解决《汉字简化方案》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并推行了方案中余下的28个简化字。

19771220日又提出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其中收录了605个简化字,推出后仅供讨论,没有直接实行。方案推出后饱受争议,最终于1986624日被废除。

19851216日,中国国务院决定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家语委”)。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经修订之《简化字总表》。

自从80年代初废除第二批简化字以来,中国政府采用了以维持现状,追求语言文字使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主的语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经放弃了汉字拉丁化的计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