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主流的字体隶书之外,汉朝还出现了草书,以及原始的楷书和行书。
草书是在书写隶书的时候以更简化的笔画、更快的速度书写出来的一种字体。汉章帝很喜欢草书,因而这时的草书也称为“章草”。东汉末年的张芝是第一位有名字的草书大家,他把早期的草书进一步简化为“今草”。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近代翁方纲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行书的起源的资料最缺乏。据说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行书无法却有体。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張懷瓘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可以说,中国文字的5种基本字体篆、隶、楷、行、草,到了汉朝已经全部出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