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6, 2014

谈正书 On Standardised Chinese Writing Scripts

中国书法字体流变盘根错节,面对庞大的书法传统及繁缛的书法理论著作,很多词语不易理清也绝非三言两语可说清。基本上,我们可以说字体发展,沿着三个主题线索:正书与行、草书。

行、草书基本上是在书写正书的时候以更简化的笔画、更快的速度书写出来的字体。如果说正书与草书是两个极端,那么行书是指介于这两种字体的书体形式。

正书在文字历史上并不是字体名称,其概念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正书包括篆、隶、楷三种字体,这些字体结体较为严谨、整饬,笔画之起、行、止较为明晰,与笔画连绵映带,书写较为便捷的行、草书体相对。

狭义正书单指楷书,楷书又称今隶、真书。大约成熟于汉,风行于魏晋及其后。《宣和书谱》云:“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唐张怀瓘《书断》云:“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楷书者,字体端庄,用笔合法之谓也。”可见,楷有楷模之意。其结构、点画因规折矩、严谨规范,遵循着一套严格的语法规则和语音规则。

唐代以前,楷隶不分,而隶书也称真书或正书。 张彦远 《法书要录·晋卫夫人笔阵图》:“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周越《书苑》云:‘郭忠恕以为小篆散而八分生,八分破而隶书出,隶书悖而行书作,行书狂而草书圣,以此知隶书乃今真书。赵明诚谓误以八分为隶,自欧阳公始。’”阮葵生《客话》卷十六:“庾肩吾云:‘隶书,今之正书。’张怀瓘亦云:‘隶书,程邈所作,字皆真正,亦曰真书。’”

楷书产生后,到晋唐时仍沿用隶称。此外,还有章程书、章楷、魏楷、八分楷法、楷隶、正隶、正楷等名称。

楷书广义上正书有正统、规范、模范的意思,唐朝张怀瓘《书断》曰:“楷者法也,式也,模也”。广义上扩大了正书的内涵与外延:内涵就是“成教化,助人伦”,为社会树立楷模示范的作用。《说文解字叙》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

可以说,篆、隶、楷书是正书的演变过程,是从周秦汉唐一脉传承演进的常用字体,历经宋元明清而至今。首先,篆、隶、楷书体之间是有机的整体,是不可孤立的,是源与流的关系;其次,三者表现在发展各阶段的社会状态不同,所呈现的形式也不同;再次,三者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由稚拙阶段向成熟阶段的发展,其结构由无序化向有序化的梳理,点画由单纯形态向复杂形态的完善,篇章取势由甲骨文垂向轴线的单纯性、明确性向楷书的工整秩序化发展;第四,它们的关系是不同时代、不同空间、不同材料和不同书写方式的更替;第五,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递进的发展。如篆书在形成体系过程中主要囊括甲骨文、大篆、小篆、汉篆等书写形式;隶书在形成体系过程中包括秦隶、汉隶、简书、八分书等书写形式;楷书则包括有八分书、魏碑、唐碑等形式。

到了唐朝发展到了正书的鼎盛时期,形成了正书的体系,完成了正书历程的嬗变。

当然正书的形成并不是在唐朝以后就停止了发展,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在官方和民间的各领域广泛使用着,篆、隶的书写形式逐渐从实用转向艺术的表现和装饰中,被可识性和实用性强的楷书所取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