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宝级书法家生前住家称为“海外庐”。
潘受(1911.1.26—1999.2.23),原名潘国渠,福建南安人,生于1911年1月26日。1930年19岁南渡新加坡,初任《叻报》编辑,1934年起执教于华侨中学、道南学校及马来亚麻坡中华中学,及任道南学校校长6年(1935~1940)。他自己并没有受过正统大学教育。1955年南大校长林语堂离校,受委出任大学秘书长,渡过一段没有校长主持校务的最艰苦的4年,直至1959年第一批437名学生毕业,才辞去职务。
潘受的书法与文学造诣,受到国内外文化界重视。1985年获巴黎“法国艺术沙龙”(Salon Artists Francais)金质奖;1986年获新加坡政府文化奖章;1991年又获法国国家艺术与文学(Officer des Art et des Letters)勋章;1994年获新加坡卓越功绩勋章(P.J.G.);1997年获亚细安文化奖(ASEAN Cultural Medal);1998年获新加坡书法家协会荣誉奖章,同年南洋理工大学颁授名誉文学博士荣衔。
潘受1999年2月23日逝世,享寿89岁。妻子也在2000年6月逝世于澳洲。目前他的两名子女潘思颖医生及潘小芬,都已移居澳洲。潘受的骨灰也被移到澳洲,据说埋在一个公园的椅子下。
潘受死后,“海外庐”在2002年8月16日正式易主。售价为270万元。
“海外庐”是一栋两层楼的独立式洋房,地址是杜尼安路门牌232号,屋子的前面有一方潘受手书的牌匾,上有“海外庐”三个大字。“海外庐”是一栋两层楼的独立式洋房,地址是杜尼安路门牌232号,屋子的前面有一方潘受手书的牌匾,上有“海外庐”三个大字。
此外,两旁还有对联写着:“岂有文章漫劳车马,虽然城市不碍云山”,以及小圆阁上的诗句“四窗日夜共吞吐,一室乾坤事转旋”。目前这些大小题字,已被全部清除。
据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会长陈声桂说,潘受是在1990年搬进“海外庐”。过去他曾经住过5个不同的地方。陈声桂说,“海外庐”是在40年前购得,售价2万多元,潘受却花了30万元进行装修重建。潘受一直把这里当做书斋,长年在此阅读或写作。他说,1989年,“海外庐”开始接待海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新知旧友。
据说,2001年12月,还有人提出保留潘受故居并改建为纪念馆,其中有建筑师陈思中和脑外科医生陆志民。对此,陈声桂的看法是:前些时候,也有人提到把陈文希、张荔英的故居改建为纪念馆,最后却胎死腹中。
画家陈克湛说,要纪念潘受,不一定要保留他的故居,毕竟他生前搬过几次家,倒是由亚洲文明博物馆或新加坡美术馆出面来设立潘受纪念馆或纪念室,反而更好。
和潘受有多年交情的画家许梦丰说,杜尼安路的“海外庐”,地点就在车水马龙的大路旁,要改成纪念馆并不适合,倒是在新加坡美术馆设立潘受专室的建议,比较实际。
这里有一张潘受故居内的珍贵照片,1992年12月上旬摄于潘受家中。照片中的另一人是一个名叫张人希的书画家。
潘受(1911.1.26—1999.2.23),原名潘国渠,福建南安人,生于1911年1月26日。1930年19岁南渡新加坡,初任《叻报》编辑,1934年起执教于华侨中学、道南学校及马来亚麻坡中华中学,及任道南学校校长6年(1935~1940)。他自己并没有受过正统大学教育。1955年南大校长林语堂离校,受委出任大学秘书长,渡过一段没有校长主持校务的最艰苦的4年,直至1959年第一批437名学生毕业,才辞去职务。
潘受的书法与文学造诣,受到国内外文化界重视。1985年获巴黎“法国艺术沙龙”(Salon Artists Francais)金质奖;1986年获新加坡政府文化奖章;1991年又获法国国家艺术与文学(Officer des Art et des Letters)勋章;1994年获新加坡卓越功绩勋章(P.J.G.);1997年获亚细安文化奖(ASEAN Cultural Medal);1998年获新加坡书法家协会荣誉奖章,同年南洋理工大学颁授名誉文学博士荣衔。
潘受1999年2月23日逝世,享寿89岁。妻子也在2000年6月逝世于澳洲。目前他的两名子女潘思颖医生及潘小芬,都已移居澳洲。潘受的骨灰也被移到澳洲,据说埋在一个公园的椅子下。
潘受死后,“海外庐”在2002年8月16日正式易主。售价为270万元。
“海外庐”是一栋两层楼的独立式洋房,地址是杜尼安路门牌232号,屋子的前面有一方潘受手书的牌匾,上有“海外庐”三个大字。“海外庐”是一栋两层楼的独立式洋房,地址是杜尼安路门牌232号,屋子的前面有一方潘受手书的牌匾,上有“海外庐”三个大字。
此外,两旁还有对联写着:“岂有文章漫劳车马,虽然城市不碍云山”,以及小圆阁上的诗句“四窗日夜共吞吐,一室乾坤事转旋”。目前这些大小题字,已被全部清除。
据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会长陈声桂说,潘受是在1990年搬进“海外庐”。过去他曾经住过5个不同的地方。陈声桂说,“海外庐”是在40年前购得,售价2万多元,潘受却花了30万元进行装修重建。潘受一直把这里当做书斋,长年在此阅读或写作。他说,1989年,“海外庐”开始接待海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新知旧友。
据说,2001年12月,还有人提出保留潘受故居并改建为纪念馆,其中有建筑师陈思中和脑外科医生陆志民。对此,陈声桂的看法是:前些时候,也有人提到把陈文希、张荔英的故居改建为纪念馆,最后却胎死腹中。
画家陈克湛说,要纪念潘受,不一定要保留他的故居,毕竟他生前搬过几次家,倒是由亚洲文明博物馆或新加坡美术馆出面来设立潘受纪念馆或纪念室,反而更好。
和潘受有多年交情的画家许梦丰说,杜尼安路的“海外庐”,地点就在车水马龙的大路旁,要改成纪念馆并不适合,倒是在新加坡美术馆设立潘受专室的建议,比较实际。
这里有一张潘受故居内的珍贵照片,1992年12月上旬摄于潘受家中。照片中的另一人是一个名叫张人希的书画家。
其他参考资料:学术界吁建潘受纪念馆 http://icalligraphy.blogspot.sg/2012/04/setting-up-memorial-hall-for-pan-shou.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