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7, 2013

匾额联楹错字:孔府富贵无头 On Mispelled Characters in the House of Confucian

关于书法中错字的的讨论未有间断。这里讲的是大名鼎鼎的孔府里的联楹出现的所谓错字。

孔子故乡曲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实它不过是个县级市。2011年计算人口大约有60多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说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在此留下了活动的踪迹,其中三人在此定都。足见其时的文化之活跃。

今日它真正出名还是因为孔子。随着孔子社会单位的提高,孔庙、孔府、孔林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目前的孔庙占地达200亩;孔府占地达180亩;孔林占地达3000亩。此等规模连皇帝也是不能比,奢华之至。

孔府,亦称圣府,它大门“圣府”两个字是明代严嵩所题。但是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清代大文豪纪晓岚的题联。纪晓岚在参拜孔子墓时,为孔府题写了一副楹联,

上联:与国咸休 安富尊荣公府第
下联:同天并老 文章道德圣人家

此联对仗工稳,意蕴不凡,书法自然流畅,文字读来非常大气。可是书法好像出了问题,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据说,纪晓岚写完这样对联后,从旁人读对联时的表情中,怀疑刚才所写的字里面可能出了点问题,低头仔细一看,果然有两个字笔误。他想,自己乃是全国知名大学士,又是当今圣上最宠的才子,无论如何也要将眼前这难堪的局面应付过去。纪晓岚不愧是大名士,脑筋一转,便伶牙利齿地主动向人们讲了起来。

他说是自己是有意这样写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寓意是“富贵无头”,盼望孔府家的后人,沾了圣人的灵气,日子越过越好;“章”字一竖直通到上面,寓意孔老夫子的“文章通天”、无与伦比,永远是天下第一位的。

纪晓岚的这番解释,抬高了孔子的地位,表达了对孔子后人的祝福和对“圣人”文章道德的崇敬之情,孔家人当然十分高兴。随即请人将这副楹联刻成吊牌,与严嵩的墨迹匾额“圣府”一起,挂在孔府的大门前。

纪晓岚的“笔误”,使得那副“无头富贵、通天文章”的楹联从此誉满天下,并号称“天下第一奇联”。“富贵无头,文章通天”,多么醒目;“与国咸休”、“同天并老”,多么贴切!让人不得不佩服纪晓岚的文才。

也有人说,纪晓岚是故意“笔误”,因为两处“笔误”都刚好在第6个字,目的是想让后人在祭奠至圣先师的同时,也记住历史上还有一个纪大才子。

从书法的观点来说,这两个字可能不算错字,而一般书法字典都有收集这两个字的这种写法。

Friday, December 20, 2013

谈草书艺术 On Cursive Calligraphy As An Art

我们说书法是一门艺术,因为书法可以抒情写意。书圣王羲之说过:"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就是说""存在于点画之间,而不是在点画的表面,这种""是玄妙的、高深的,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他认为""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王羲之:丧乱帖
最能表现书法艺术的抒情写意,有人认为是草书。讲书法艺术不谈草书,是叶公好龙。

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发展史,书体的演进总是“真”与“草”同时并存,相互影响相互转变的,篆衍生为隶,隶转化为章。自章草发展至小草乃至狂草,标志着一种摆脱了实用意义的书法。

发展成为一种纯观赏性的艺术,在结字上改变了楷书的可识性,虽有一定法理,然字形可根据作者随心所欲变化与抽象,草书通过线条运动的律感、张力,布白章法的虚实节奏,经过书家心灵洗练之后,来表现其精神世界的意象与情境,正如唐孙过庭《书谱》所说:“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可是这是不易理解的。古代最典型的例子要算东汉的赵壹。这位颇具盛名的辞赋家对草书的看法是:“草书非圣人之业。”可是他说学草者专用为务,钻坚爷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本来是讽刺之言,却恰恰显示了草书艺术的感染力。

先谈线条。由于书法单纯靠点画线条来完成艺术创作,因此对书家把握驾驭线条的技巧要求更高。”草书的线条不仅变化丰富,而且感性成份很丰富。

《书概》说: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地师问地,先辨龙之动不动,直者不动而曲者动,盖犹草书之用笔也。” 所谓“世间万物皆草书”,只有草书的用笔可包容一切笔法、中锋、侧锋、方圆、疾徐、涨墨、飞白,尤其是狂草的节奏是狂欢乱跳式的,是书法中最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书体,草书虽与其它书体原则相一致,然草书的笔法特点更为强烈。

再谈关于结字、布白。真书(篆隶楷)的结字偏向于规律化与装饰化,其分间布白极讲究平衡与和谐,而草书的结字布白,因人因时而异;偏向于多变性与自然趣味。

《书谱》:“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楷书、隶书、篆书作品都可以加以界格。行书、小草也可以应用“乌丝栏”,但绝对没有大草的作品加以框架的,所以大草的布白显得诡谲、神秘,同时也给书家在布白上充分的创作自由。

最后谈创作。《书概》说:“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是因为真体法多于意,易见功力,而草书意多于法,创作中驰骋发挥的余地更大,最易见其才情。草书的创作,书家常常忘乎所以,精神上达到一种自我超越的状态,加之“无意识”因素的参与,信手涂抹,其作品就自然而然地渗入了书家精神和意绪的痕迹,通过流畅飞动的线条与内心的激情,将兴发感动的生命表达出来。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可是它是不是抒情写意艺术的极品,历有质疑者。与其《丧乱帖》比,那呼天抢地、披头散发的风烈,雄强惨淡的风情可以说保存了下来。区区八行,由行入草,正说明感情变化的急遽。

Friday, December 13, 2013

谈草书的学习 On Learning of Cursive Style of Calligraphy

学习草书,一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草书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学?二是如何学写草书。

草书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学?一般而言,学习书法的顺序是真书,行楷,行草,草书的顺序。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真书如站立,行书如行走,草书如奔跑。真在这里是楷模、典范的篆、隶、楷。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并且环环相扣,在没有打好扎实的基础的情况下不适合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至于一个人要多久才能打好扎实的基础,那就要看个人的天分与努力。因此学习草书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时间限制。对于学书法的孩子而言时间久一点比较好,因为孩子对写字并不十分了解,并且理解能力也和成人有区别。我们甚至可以不鼓励在校的学生学草书。

如何学写草书?学习草书首先遇到的就是“识草”的问题。这一点与学篆有相似之处。字尚不能识又怎样去写呢?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必须将所有草字全认下来后,再解决书写的问题,而是说识草是学习草书的一个前提。实际上,是边解决“识”又边解决“写”,二者或者说同步的。

这个过程的最重要学习手段就是临帖。临什么帖?

学习草书当然最好是从临章草开始。但是,在今天,多数人写书法的道路是由真书(楷或隶书)写到行书,然后逐渐写到行草,在行草中的草书多是今草,所以很自然的就从今草临起。

可是,不管是从章草还是今草入手,一开始一定取法要高,不可随便看到什么就临写什么。

以前谈过隶书与章法的学习,现在谈谈今草的学习。
隶书法帖:http://icalligraphy.blogspot.sg/2012/11/model-calligraphic-works-of-lishu.html
如何学习章草:http://icalligraphy.blogspot.sg/2013/08/how-to-learn-zhang-cao-calligraphy.html

我个人的看法是,草书基本是帖学,而帖学必尊二王。孙过庭说: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所以,建议最好从王羲之的《十七帖》开始。这是王羲之写给朋友与亲人的26封书信,虽非章草,但很少字与字上下连绵,草法谨严而又雍容洒脱,认真临摹能为草书打下很好的根基。可化一年的时间在临写《十七帖》。

临了《十七帖》,接下来可以临孙过庭的《书谱》或者是智永的《草书千字文》,或两帖都临。孙过庭是初唐人,他学王羲之的草书几可乱真,所以写他的草书,方向是不会错的。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虽然有人说他半得右军之肉,意思是没有完全得到王羲之的内擫法,他的字筋肉偏多,骨力稍弱,但草法严谨,气度温和,加之《千字文》千字不重复,应该是很好的草书范本。这又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今草立定根基后,唐人的狂草也可以学习,那就是张旭之《古诗四首》与怀素的《自叙帖》。

当然,也可以进入草书的创作。我们说,真书练笔法,行书练结字。而草书当然就练章法了。而练章法,必然要学明代以后书家的字帖。所以自然就必须涉及王铎、于右任等人的草书了。

学习草书,最忌求脱过早,不能临帖很少就开始写作品。草法还不熟,行笔如覆薄冰,勉强把字了出来,谈不到笔力、气势。王铎那样的大书法家,成名之后,还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酬,他的许多大尺幅作品,内容往往还是临帖。

个人风格的形成,是在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透彻地领悟之后,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草书尤其是这样。

Friday, December 6, 2013

文书双绝话书谱 Sun Guo Ting’s Treatise on Calligraphy: Excellence in both Calligraphy and Discourse

谈到今草,还要提到谈到唐代书法家与他那被誉为文、书双绝的《书谱》。孙过庭是唐代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这不仅是其以今草书法著名,而且因其所著《书谱》阐发的书学理论而为后世所重。


孙过庭,字虔礼,自称吴郡 ( 今苏州市 ) 人。孙过庭的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生于648年,活不到50岁就去世了。他短暂的一生中,命运舛厄,仕途坎坷,只做到“率府录事参军”,故又称“孙参军”。

由于怀才不遇,他便把自己的才智寄托于翰墨之中,“无间临池之志”。他尤以今草书著名,其所著《书谱》妙在用自己的笔抒写自家的理论,被誉为文书双绝之作。

先谈其文。通观《书谱》全篇,要点有六:

其一,追溯书史,推崇王羲之书法之美,提出了书法的“质”与“文”问题,强调必须在内在美“质”上下功夫,“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二,自叙学书之体会,指出学书入门的要领和书法创作的条件。强调学书,既要讲究基本功,更要善悟,追求字外之功,达到“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境地。同时指出了书艺创作中的“五乖”、“五合”问题,指出了思想心理、时间条件等因素对书艺创作的作用与影响,得出了“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的结论。

其三,对前代书论进行分析辩误。指出《与子敬笔势论》并非羲之所作。

其四,提出了书法的本质“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提出了书法意象美的美学观点。

其五,总结了学书之要领,提出了学书的“平正”与“险绝”的辩证观点

其六,述当代评书之弊。指出要准确科学地评论书法作品的优劣,就必须认真研究书法之理,深知书法之妙。为书法评论家提出了很高但却是最起码的要求。

两汉以来论书之作甚夥,而此篇言简意赅,不蹈空疏,委曲切实,于“执、使、转、用”之际,阐述颇多精义,为故代论书名作。

手迹卷首题“书谱卷上”,篇末记“撰为六篇,分成二卷”。宋代以后所传,仅见三千七百余言,学者多疑有脱佚,近人朱建新考北宋以前论书者所称引,无一语出于今传本之外,而论文亦首尾完具,无以复加,故推证应为原文全篇。

再谈其书。《书谱》以今草书写,分上、下卷,款署垂拱三年写记。存纸本墨迹上卷,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载:卷高八寸五分、横二丈八尺七分,凡三百七十行。

孙过庭善真、行、草诸体,最负盛名的还是他的草书。其草书取法二王而稍变,才华横溢,清新流美,为后学之典范,开中国书法史上抒情写意草法之先声。

传世作品《书谱》 足以代表其书艺风貌。书法二王,笔势坚劲,后半卷愈益恣肆。唐代窦臮虽有“千纸一类,一字万同”之评,而明代王世贞称:“美璧微瑕,故不能掩也。”

《书谱》的意义有二:一是立今草典范,二是传书法观点。《书谱》为孙过庭的墨迹,神采焕发,自然天成,烂漫多姿,别具风神。中锋用笔,圆润流美,使转灵便,韵味深厚,得二王草书之神韵,又自出新意,不落二王成套。笔势纵横,墨法清润,洋洋洒洒,一气呵成,首尾圆合,耐人寻味,达到了文中所谈的“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极高境界,被孙承译评为“有唐第一妙腕”。

历代习草者,多取为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