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6, 2012

汉隶书法 Clerical Script of Han Dynasty

书法艺术角度来看,汉隶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西汉时期与东汉时期

居延汉简
西汉隶书

汉初的隶书很自然的受到秦代书法的很大影响,篆趣尚浓,结体形式显得不很方整,没有十分明显的波势和挑法,可以说是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发展阶段。到了汉中期则已经出现了成熟的隶书墨迹,笔势已趋稳健,结体平正。上世纪考古发现的众多《武威汉简》、《居延汉简》竹木简牍填补了西汉无书体的空白,其中《武威汉简》、《居延汉简》的结集,则又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书法范本

从《居延汉简》和《武威汉简》中,可以说这种草创隶书在书法形态与表现上,线条、字结体与章法皆趋向自由。在线条上,西汉简书没有严格的藏头护尾,起笔收笔较为随意,所以节奏感强。在笔势方面,主要表现在长横、长竖、长波和长捺,以及少数重复性笔画,如三点水、四点底等笔画中表现得最多。正因为有了这些装饰性、戏剧性的笔画,我们才能看到西汉简书的自然灵活、丰富多变、潇洒自如。从书法技法史来看,这些长竖、巨捺的出现,还对后世书法之技法的创造起到了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在章法上表现出潇洒风度。原本一枚竹简只写一行(大多数竹简都成此态)文字,但当人们无意中在较宽的竹木简上作两行、三行书写的时候,人们发现,字势发展的空间变大了,文字表达的自由度也更强了。于是,就产生了布局的概念,产生了空间的遐想。体现在汉简上,则有疏与密、黑与白、松与紧、粗与细、繁与简等诸多对比序列,随之而来的是对比要产生节奏,要调和对比与节奏,务使和谐。这样,就有了艺术上的思考。而西汉简书,正因具备了这些潜在的美学要素与艺术水准,提高了自身的美学价值、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境界。当然,所有的这些也都使得我们的临摹更具难度与挑战

武威汉简
东汉隶书

东汉后期时隶书的黄金时代。一方面人们第一次感到用笔的那种丰富的表现力和更高度自由感。人们竞相夸饰,用笔穷其极,点画尽其妙。另一方面,门阀大族崇尚死后树碑立传,进一步强化了分书装饰的特征。这两个因素导致隶书的形体和用笔达到成熟的程度,成为法度森严的标准字体,并正式被官方认可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汉第七》中把汉碑隶书分为骏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八类。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所谓"",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雁"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 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Friday, October 19, 2012

白蕉 Chinese Calligrapher Bai Jiao

白蕉1907--1969是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帖学方面的杰出代表。沙孟海誉其为“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在上世纪之三四十年代﹐他和徐悲鸿邓散木被称艺坛三杰白蕉自称诗第一,书第二,画第三,传统文艺修养相当全面。其代表作有《兰题杂存长卷》、《杂书题兰旧句》、《自书诗卷》。

白蕉,上海金山人。本姓何,名馥,字远香,号旭如,又署复翁、复生、济庐等,别署云间居士、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曾为上海美协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书画师。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情横溢,为海上才子,诗书画印皆允称一代,但生性散澹自然,不慕名利。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白蕉被批斗、抄家,被冠以摘帽右派许多罪名,白力图澄清,被定为翻案,受到体罚、批斗,连请病假的权利也被剥夺。后被严处理,戴上地主分子的帽子。196923日,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凌晨,饱受折磨的白蕉含冤去世,终年六十一岁。

书法以“二王”为宗,兼取欧、虞诸家,书法艺术深入晋唐,自出机杼,气息清新,韵味淳厚。诸体之中尤以行草尺牍见称,每于兴至,信手挥洒,天机自动,不见端倪。沙孟海《白蕉题兰杂稿卷跋》云:“白蕉先生题兰杂稿长卷,行草相间,寝馈山阴,深见功夫。造次颠沛,驰不失范。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白蕉书法,从早年到晚年,基本上经历了————行草——过程,早期多为楷书和字字独立的行书,越往后,草书的成分越大,晚年方纯粹的草书作品。而且,他的书法一步一个脚印,也是暮年方妙,到了1961年后,才达于颠峰,令人不可企及。

白蕉的楷书,学习欧阳询、虞世南钟繇荐季直表》、《宣示帖》和二王等。有史料称:白蕉欧阳的《九成宫醴泉铭》,将临本的字和宋拓本上的字在太阳光下比照,能重合起来,一时传为美谈。这足以说明白蕉楷书积功之深。

白蕉行草书,固守帖学的书写性,最有书卷气。但是,说到纯粹凝练、萧散脱略,恐怕要在1947年写《出蜀旌旗自作诗二首行书扇面》以后,或者还要稍晚一点,如1955年写给翁史焵的信札。

白蕉早年的作品,多为刚刚解散楷法的行书,或者没有多少变化的二王书法,如1940年作《桃花源》,字字独立,结字竖长,一方面来源于欧、虞楷书,一方面来源于王羲之圣教序》等法帖,还很少有自我存在,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字、字、字等,基本是欧、虞的楷字;先世避秦时乱字,此人一一为具言字,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等字,基本都是王字的原样。白蕉这时,虽然没有摆脱前人的笼罩,但是在与古人合方面,做得已经很到家了。

白蕉作品到了1955年左右,可说真正找到了自我,如1955年写的《致翁史焵信札》(一、二、三)和1956 63日写给作家、翻译家周煦良的《自书诗卷》,个人面貌已经十分突出,尤其是墨韵墨变之妙,绝不在林散之之下。到1961年后,白蕉已经打通帖学史,作品如《兰题杂存长卷》(约书于1963年)《杂书题兰旧句》等,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白蕉的理论清澈而深入,非常自然、轻松地阐释了许多大而复杂的问题。如论执笔,样去执笔,这问题又正和怎样去用筷子一样,简单而平凡。论选帖,选帖这一件事真好比婚姻一样,是件终生大事,选择对方应该自己拿主意。论碑与帖,碑与帖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碑版多可学,而且学帖必先学碑。”“碑宏肆;帖萧散。宏肆务去粗犷,萧散务去侧媚。论字儿的神采,作字要有活气,官止而神行,如丝竹方罢,而余音袅袅;佳人不言而光华照人。



Friday, October 12, 2012

古篆今隶:隶变的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Li Script (The Clerical Script)

变,简言之,就是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也叫隶定隶古定等。隶变之前的象形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形象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结束了汉字的古文字阶段,使汉字进入了更为定型的今文字阶段

象形文字其实是世界上许多古老文字形成的共同特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思维的复杂与社会交往的需要,社会对文字表述的快捷和准确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文字发展转折的关口,西方与汉民族做出了不同的抉择。西方人改弦易辙,选择了拼音文字的道路。汉民族则把象形文字(篆)演变成为一种并不依赖客观对象的点画的形象结构,开辟了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

从象形的篆到形象的隶的演变,导致古篆今隶文字形体的根本性变革。隶变不仅改造了整个文字体系,而且把书法艺术带入到一个崭新的天地。这种改变,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改变了笔势。大篆体系笔势盘曲缠绕,木牍化曲为直,改垂引为斜出,已出现了隶书的笔势。 
   
3。出现了新的笔顺。笔顺在书法中始终是值得重视的,中国书法被视为“时空艺术”,时间观念的引入的支撑点之一便是笔顺——点画之间的书写程序。有了书写程序的固定,稳定了后来的书写结构,使字体的演变不至寸:错讹横生。书写程序的简化,又隐藏着后世草书无限丰富的变化。 
   
3。笔画连结方式产生了变化,笔画之间之位置关系也随之变化,预示着古文字变革的开始,巩固了笔顺变化所带来的新的文字形体产生的价值。

4。出现了新的笔画。篆体的横画一般不会超过字形的宽度,隶变创造了向左右两端大幅度延伸的长横画,为日后在改造而为“波势”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出现了向左或向右斜出并略带夸张意味的拖曳长画。

5。笔画的省略合并。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

隶变使汉字脱离了象形的轨道,文字的形态明显“笔画化”了,是汉字的书写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与更加广阔的空间,让书家可以表现更多样的情感。这是“隶变”以后中华书法特有的“点画”才具的品格。


Friday, October 5, 2012

隶书名称 What is Lishu (Clerical Script)?

隶书作为一种字体,秦朝开始运用,西汉基本定型,东汉时期则完全成熟,达至鼎盛,并取代了篆书的正体地位。文字学家把隶书产生、定型的过程称为“隶变”。可以说,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这个隶变,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第一个用“隶书”这个名称的是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是时(指秦始皇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官省易,施之于徒隶也。”后来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沿用了“隶书”这个名称。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立小篆后,也采了程邈整理的隶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嬴政妄改文字後,汉朝恢复和发掘传统文字的历史:“……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絕矣”。古文就是指篆书。

隶书发展的一个现象是: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阶段有着不同的名称。
秦隶指始皇帝是的隶书,因其草就而成,又有“草隶”之称,它不是“正规隶书”的草写,而是隶书的初始状态,属“古隶”范畴,包括战国至汉代的木牍、竹简、帛及碑刻铭文。
汉隶,即通行于两汉时期的隶书,广言之,包括两汉刻石隶书及墨迹隶书。唐隶、清隶则指唐人、清人所书的隶书。
两汉以后之隶书,通称今隶。
今隶还有另一种解释:魏晋以后,楷书虽也生成,但仍沿用隶书之名,正体字即“真书”,也曾称为“今隶”。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行、楷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郑燮、金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这是隶书的第二次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