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6, 2012

Call for Setting Up a Pan Shou Memorial Hall 学术界吁建潘受纪念馆

The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held a symposium-cum-exhibition on 30 March 2012 at the Hwa Chong Institution to  commemorate the 100-year anniversary of Pan Shou, one of Singapore's most respected calligraphy artists. Pan Shou, who passed away in 1999, was regarded as the best calligrapher and Chinese poet in Singapore.

Speaking at the conference, Mr Pan Yao Ming, Chief Editor of Hong Kong's Ming Pao Monthly, said Pan Shou is not just a national treasure of Singapore, but one of all Chinese around the world. He suggested setting up a memorial hall so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can continue to appreciate his works.

Mr Pan's works are being displayed at NTU's Chinese Library for a month until end-April.

由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和文学院共同举办的“潘受百年纪念研讨会暨展览”于3月31日在华侨中学揭幕。当日,出席研讨会的海内外与会者呼吁兴建“潘受纪念馆”,也有人建议每两年颁发一次“潘受艺术奖”,还有人号召成立潘受基金。

注:潘受生于1911年,逝世于1999年。他的作品目前在南洋理工大学的中文图书馆展出,直到四月底为止。

以下是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谢燕燕于4月1日的报道:

本地举行“潘受百年纪念研讨会暨展览”之际,海内外与会者再次呼吁兴建“潘受纪念馆”,也有人建议每两年颁发一次“潘受艺术奖”,还有人号召成立潘受基金。

已故潘受先生是新加坡的国宝,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认为他也是华人社会的瑰宝,钱钟书称他是“大笔一枝,能事双绝”,双绝指他的诗与书法。

前外交部长杨荣文昨天无法出席研讨会,他留了一封信函说:“如果没有潘受和刘抗等大师的贡献,新加坡的文化将比现在贫瘠很多。”

他说,潘受珍视自己的华夏血脉,竭力推进中华文化发展,一生与新加坡历史息息相关,大家从中看到南大精神、新加坡与中国的血脉传承、新加坡为确立自我身份所作出的努力。他也在中华艺术中开辟了南洋风格。

昨天在华侨中学钟楼举行的研讨会,由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和文学院联办,虽然清晨下着大雨,还是吸引不少人出席,教育部长王瑞杰为研讨会主持“开锣”仪式。

潘耀明认为,潘受是华人文化世界里一个永恒的象征性人物,他对潘受身后连一个纪念馆也没有感到无限感慨,于是再度疾呼,希望有关当局、社会有心人一起共建“潘受纪念馆”,让潘受的人文风流得以传承和发扬。

他还建议设立一个以潘受命名的文化艺术大奖,奖励华人世界里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很多与会者也作出相应呼应,但应该怎么做,看法不一。

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潘国驹教授说,潘受不仅是新加坡国宝,也是华人世界里最杰出的艺术家,如果不建纪念馆,海外华人觉得很可惜。
  
他认为可从南洋理工大学做起,因为他毕竟为南大做了很多事,出过很多力。

但他认为,这件事首先必须得到社会人士的支持。另外,如果能得到政府支持,民间会出钱出力配合,他甚至认为香港、中国和台湾都会有人支持,因为潘受的名气很大。

他认为设立潘受艺术奖应更容易落实,至于由谁来推动,可进一步探讨。

他建议邀请杨荣文来担任赞助人。

南洋理工大学文学院院长陈金梁教授认为,建纪念馆的提议应来自民间基层,否则建后却没人参观便毫无意义。

他认为,潘国驹教授可以和华社领袖,包括新加坡宗乡总会商讨这件事,把潘受的作品介绍给广大市民,如果能产生回响,设馆才有可能取得长远成功。

南洋艺术学院院长朱添寿则指出,潘受馆可由政府或民间,找个地方来做,关键是究竟要展出什么?潘老去世后,海外庐已变卖,因此更重要的是如何聚集一批展品,即使没有硬件,也可辟个潘受室或放在图书馆展出。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衣若芬建议,由政府结合学者集思广益,来推动这一纪念馆,并表示从本地华文教育和对年轻人影响的角度看,很乐于见到潘受纪念馆成立。

中国前暨南大学教授潘亚暾(82岁)和中国画家谢春彦也呼吁建设潘受纪念馆,还建议成立潘受基金。

潘受旅居澳大利亚的女儿潘小芬,则分享了潘受一些较不为人知的趣事,例如他作诗时有自创的调子,总爱吟唱,他床头有一把琵琶,有时会拨弹玩弄一番,他也喜欢听西洋古典音乐,特别是贝多芬和萧邦的音乐。

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建议设立一个以潘受命名的文化艺术大奖,奖励华人世界里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