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碧妹女士从事书法艺术为时很早。新加坡中华书学会刚开始活动(约上个世纪80年代初),她就是活跃分子。
她书法涉及广,写楷书、行书、隶书、篆书(大篆、小篆),都有一定水平,看来她写小篆最好。各书体都能写是很不容易的事,可见她用过苦功。我只发现新加坡只有她和林书香先生曾写过石鼓文(大篆),并参加过相应的展出,当时她的线条虽弱,但结体还好。写石鼓,能得大篆用笔,并养成写篆隶博大、开张的气势,当代中国有不少书家,学书起步不学唐楷、不学隶书,而直接从临石鼓文入手。我不了解她书写的实际情况,看来或对集字创作似乎没有问题,问题是独立进行创作不知可否驾驭。隶、篆,特别是篆书要掌握结字法并牢记基本常用字的写法,尤以240个部首的写法为基础。广泛临习须下苦功才可以。眼下即使在中国也很少有人算真的过了关。
人生常有无奈,不得意事十常八九,人人如此,所以希望她能放宽心,处理好所有的事。得闲时,不要忘了书法。书法能解忧,也能带给书家欢乐。不是吗?
吴惠嫦
吴惠嫦女士,向她的一位老师学习,至少在十五年前学得一手抖动的行楷书,人未老而表面上呈现老境的习气,近年来转向北碑的学习,并有初步的成效。
写北碑,易出现用笔过于直率、线条僵直的毛病,缺少含蓄美,这点习北碑者应引起重视。写北碑(正书)向中国孙伯翔学习,埋下头去,不懈地写下去。
她是新加坡众多女书法家中突出的一位。横向比较,2010年陈之初展,其作品虽然线条缺乏变化、缺乏灵气,但其作品水平应不差获奖作品。
仔细看作品集,我发现她的行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乞今,其行书的笔法、结体、章法三要素皆无大变化。有人看过本评介(一)中,讲“衰年变法”一段,有“结壳”一词,不懂它的含意,现作补充说明。蚕在吐丝过程中,或茧有病或不懂什么原因,蚕不能继续吐丝,结果被包在丝网里面,此为作茧自缚,亦谓之“结壳”。书家借用它,来形容一个书法家创作到一定程度,仃滞不前的状况。书家要不断破除结壳,克服习气,学习进取,才能不断进步。当然吴女士知道进取,着手习北碑以图改变自己的书法面貌,这是她明智的抉择。齐白石中年变法,十年成功。我想有朋友、老师指导,或用二年到三年,她会变法成功。这条路会很艰辛,因为新加坡没有这方面的专家。
朱碧妹的作品:
朱碧妹的作品:
吴惠嫦的作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