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楷书的发展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除西晋外)的大部分时期,处于分裂混乱的局面之中,朝代更替频繁令人惊奇的是,可是初生的楷书此时非但没有因社会的动荡停滞不前,反而有了很大的发展。楷书在这个时期努力地摆脱隶书的羁绊,从而表现出兼具隶书简朴厚重与楷书轻便灵动之美。
楷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在此时期,出现了鈡繇、王羲之、王献之三位大师,他们楷书充分表现出一种平和自然,清丽婉约,含蓄典雅之美。
其后南北朝时期,产生了由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过度书法
-- 魏碑。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南朝禁碑,故碑版很少,北朝仍沿袭东汉以来树碑立传的风气,所以碑刻丰富无比。已出现于公元500年前后的大量北魏显示这些楷书揉进了少数民族(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骠悍朴实的秉性,呈现出粗犷雄强,拙朴浑厚,富有自然天趣的特有风格。同时,因为魏碑楷书尚处在未最终定型的过渡阶段,故点画结体较自由,变化大,多姿多态。可是这种放荡不羁的山野气息,为崇尚冲淡、含蓄、典雅的传统审美心理所不容,所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对魏碑反应很冷淡。
2.
楷书的鼎盛期:唐代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历史上著名的楷书四大家其中三位(欧阳询、颜真卿与柳公权)出自唐朝。
唐代是历史上最重视书学的一个王朝,产生了众多的书家和精美绝伦的名作,楷书集前代大成并形成“尚法”的格局和特色,无论是追摹清丽婉约书风的初唐楷书,还是落脚于务实尚俗的中、晚唐楷书,也无论是温文淡雅,外柔风刚的虞体,还是险劲峭拔,平中寓奇的欧体,或流丽飞动,纤劲秀美的褚体,雄强深厚,凝重端庄的颜体,方折俊丽,瘦硬骨胜的柳体,无不在点划结构;用笔态势上,突出一个“法”字。“法”的形成,是楷书高度成熟的主要标志,也垒作了一座楷书的高峰。
可以说,楷书到了唐代,完成了由“过渡型“向”成熟型“的飞跃,取得巨大成就。楷书在魏晋南北朝已有相当的发展,已经历了隋代的总结,唐太宗李世民爱好并身体力行的学习书法,而且将《楷书遒美》作为选官吏的标准之一,极大的刺激了读书人学习书法的热情;太宗以下高宗、睿宗、玄宗、肃宗以及窦后、武后等,也都爱好书法,这些因素都对书法的发展,是一个较持久的推动。
3.
楷书的复兴期:清朝
可是自宋代起,书家开始对唐代楷书持批评态度,致使楷书进入低潮,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景气。这主要的原因是楷书已最终定型,字体内部缺泛变革创新的因素,印刷术的流行,大大减少了手书正楷的需要,文人学士便将兴趣转移到更适合于抒情达意的行草书上,决定了楷书自宋代起就步入了衰途的命运。
到了清代知识分子为了避免文字狱,走上金石考据的治学道路,而这时汉、魏、南北朝碑刻不断出土,人们除了证经考史之助外,碑刻上的文字也为书法提供崭新的资料,到了清代中叶碑学风气渐开,碑学书法家不断涌现。
当时的集大成者刘墉和邓石如开创了碑学之宗,阮元和包世臣总结了书坛创作的经验,咸丰以后碑学尤为昌盛,前后有康有为、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成功地完成了变革创新,把碑学推向了顶峰,并一直影响到当代。
金石考据学家在访碑活动中对唐楷和魏碑进行审美比较后,逐步接受了魏碑的丑拙雄强之美,尊魏卑唐代表人物康有为更言辞偏激地批评唐人书法“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欧、虞、诸、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漓,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并谓“若从唐人入手,则终身浅薄,无复有窥见古人之日”。(广艺舟双楫之卑唐第十二。)
清代让楷书越过馆阁体的束缚,直承北朝碑刻文字,并形成了清人的品味。清朝楷书虽然未能达到篆隶书的成就,但于姿媚中饶古泽、平直中寓变化,一洗帖学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