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6, 2014

郑板桥创造六分半书 Zheng Banqiao Created Liufen Ban (Six and a Half Point)Style

虽然我们说八分书是从隶书演变到楷书之间的一个过度时期书体,可是八分书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书体,至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有言“八分”生于隶书,亦有言隶书即是“八分”;有言有挑法者为“八分”,无挑法者为隶书。亦有言无挑法者为“八分”,有挑法者为隶书;有言“八分”即字方八分。



清代郑燮(郑板桥)在这个背景下,又自称创造了“六分半“书体。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清代画家、文学家。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赈饥民忤大吏,乞疾归。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诗清新脱俗,朴实泼辣。著有《板桥全集》。

对“六分半书”之名的阐释有两种情形。

其一据板桥自述,其自称“六分半书”是在“汉八书”是由“汉八分”再度分变而来,为“汉八分”之八分(即八成),八八六十四,约为六分半,故“板桥体”称为“六分半书”。

其二是说“六分半书”仅是板桥“戏言”、“谐称”,并无实据,不足可考。

六分半书的本质是什么?

历代文艺家、史学家、收藏家力求诠释者甚众,但亦无定论。

有的说是隶楷二体相参,“(板桥)书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极瘦硬之致,亦间以画法行之”(蒋宝龄《墨林今话》卷一)。“以八分书与楷书相杂”(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书法《瘗鹤铭》而兼黄鲁直,合其意为分书”(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卷三)。

也有说是隶楷行三体相参,如“(板桥)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参,有别致,古秀独绝”(窦镇《国朝书画家笔录》卷二)。

更有说是四体相参,如“板桥世大父,……中年始以篆隶之法阑入行楷,蹊径一新,卓越成家”(郑銮《跋郑燮临兰亭叙》)。傅袍石先生《郑板桥试论》一文对“六分半书”有过比较完整的阐释:“大体说来,他的字,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的综合起来的一种新的书体,而且又用作画的方法去写。”此论渐为学界所认同,达成的共识是“六分半书”是“杂体”(即世称“破格体”)并非“纯体”(即常说“楷、行、隶、篆”)。

也有论者郑燮的书法还不止是将“真隶相参”而以行草的笔法写之,他的字中还参入了画兰竹的笔法,蒋士铨有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资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忠雅堂诗集》)

现代著名的画家傅抱石也说郑燮的字“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的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而且是用作画的方法去写。”(《郑板桥试论》)

因此有人认为郑板桥对于书法,是决意要背叛传统,进行大胆地自我创新的。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打破上。一是打破篆、隶、正、行、草等各种书体的界限,而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随意安排,主要是楷书、隶书相互参用;二是打破书画的界限,将画竹画兰之法融入书法之中。他曾说他作书“往往以沈石田、徐文长、高其佩之画以为笔法。”(《郑板桥题〈墨竹图〉》)

看他的字,其点画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其结体或疏或密、或正或斜、都一任自然,并略做夸张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随物赋形、随形就势的特点。而整体上看,其字体多呈左低右高的扁方形状。由于这种结字特点,他的书法在章法上则是纵有行而横无列,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形成一种疏密错落、揖让相谐的“乱石铺街”之状。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可六分半书。反对者认为在纷繁复杂的热闹外表下,郑板桥体的后面少了一种内敛的艺术敏感性。混合了这么多元素,自以为集百家所长,最后却显得不伦不类,如同儿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