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3, 2014

八分汉碑 The Bafen (Eight Point) Script on Han Dynasty Tombstones

隶书是由古文、篆文渐次演变而来,有“秦隶”与“汉隶”之别。“秦隶”结体浑圆,相近于篆文,多用方笔,又称之为“古隶”。汉代隶书基本分西汉与东汉两个时期。因为发明纸的蔡伦是东汉人,西汉时期的汉隶主要是书写于竹简,其中《武威汉简》、《居延汉简》成为研究东汉隶书的重要资料。东汉隶书则变圆曲为方直,结体宽扁,逆笔突进,波磔呈露。此种字体,又称为“八分”。


秦隶(古隶)与汉隶自秦至西汉,乃至东汉初年,传世碑刻文字,又秦量、秦权、汉代陶铭鼎盖铭、鲁灵光殿址刻石、五凤二年刻石、莱子侯刻石、杜陵壶、祀三公山碑、开通褒斜道刻石、嵩山太室石阙铭、飞岑记功碑等。

后汉两百多年间,是“八分”体的全盛时代。在此期间,所立碑碣,难以胜数。传世的完善拓本,约有一百余种,世人又称“八分”体为“汉碑”,也就是东汉年代所立的碑。如《石门颂》、《乙瑛》、《礼器》、《曹全》、《张迁》》、《郙阁颂》等诸碑,这些碑的体气,有纵长茂密者,有宽平疏落者,有朴茂雄迈者,有俊爽疏宕者,有高浑凝整者,有华艳秀丽者,有丰厚温润者,无不各极其态,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石门颂》全称为《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 148)刻。结体大小不一,笔法瘦劲恣肆,雄健舒畅,颇饶趣味,今人祝嘉论此石刻曾说:“石门巧多于拙,瘦处多,肥处少,且喜用长势,多用圆笔。布置巧妙,错综变化。”

《西狭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建宁四年 (公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埔阁颂》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埔阁颂》,与《西狭颂》为姊妹篇,建宁五年(公元 172)二月刻,在陕西略阳县白崖。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所以清代万经曾说字样险怪,下笔粗钝,而康有为评云:“吾尝爱《埔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颜真卿)章法结体,独有遗意。”(《广艺舟双楫•本汉》,可见此石对后代书坛的影响。

《乙瑛碑》全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刻于永兴元年(公元153) 六月,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此碑工整匀适,组织严密,笔法极有法度,粗细统一,间架结构皆十分注意,全幅秀逸清丽,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是汉隶趋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翁方纲称其“骨肉匀适,情交流畅。”何绍基以为:“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礼器碑》全称为《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故又名《韩敕碑》,永寿二年(公元 156)刻,在曲阜孔庙,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极为精彩。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翁方纲夸为汉隶中第一。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响很大。

《曹全碑》 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公元185)十月刻,1956 年藏入陕西博物馆碑林。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 ,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 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张迁碑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立,在今山东东平县。字体严密方整而多变化,于朴厚中见劲媚。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劲沉着、力气雄健 。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书家所称道。

《张迁碑 》立于东汉末年,一些笔划如""字旁在《张迁碑》中出现较多,已经与楷书的形态很相似,只是""的钩还没有形成,只做斜撩。

《张迁碑 ""字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