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写字”式观念进行创作的书法家,最讲究书写之“法”,笔法、字法与章法。可以说,书写汉字的个性化便是在字的笔法和结构(字法)上具有个性化。沿着这个思路前进,把书写实践理论推到了高峰的有沈尹默与启功。
沈尹默最重“执笔五字法”及用笔八法,而启功却津津乐道自己在结字规律上的新发现:黄金分割律。可以说他们两个都极注重书写之法,但是由于观点的不同,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沈尹默虽笔笔合辙,字形却显得平淡无奇;启功虽字字入轨,笔法却直白少变化。
先谈启功的书法结体黄金律理论 。
历史上有很多人对书法的结体即字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探索,人们最熟悉的如“欧体36结构法”、“结构72法”等等,总的趋势是越分越细。相对而论,启功的理论则提纲挈领,抓住了楷书结构的一个关键点,即为结体方式建立了一个轴心,使所有的笔画以靠近中心点的左上部位聚集和辐射,为书写提供了一个坐标点,从而确定了笔画运转的中心,学者若能领悟便能很好地把握笔势使笔画或线条自然流畅。
具体来说,画一个方块,从上而下,从左至右都分作五、三、五的比例,交叉的中心在一个“三”的正方形,任何一个字的聚处便在这正方形了。启功画出“大”、“戈”、“江”、“口”、“一”、“米”等字为例证,称这一发现为“黄金律”、“黄金率”, x:y=5:8(0.382:0.618)。楷字的中宫,本来属于“模糊数学”的范畴,如此精确的计算,为前人所无,称得上新发现。
在西方,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比率将音乐与数学联系,如今启功先生将写字放在数学的精确度上了。至于说到怎样才能写好字,发挥书法的艺术性,便不能因此而简单化。
黄金结构率更加注重的是汉字书写的结构形式。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启功曾针对赵孟頫关于“用笔为上”的著名论断,明确表达了“书法当以结构为上”的观点,并作诗曰:
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
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可是严谨的结体能不能体现耐看的个性化书写是个有争议性的议题。
首先必需区分狭隘的个性和宽博的个性,如赵佶的瘦金书、金农的漆书都十分个性化,他们都达到了痛快淋漓的境界,但是他们的个性在用笔和结体上都过于极端,而极端必定不会是宽博的,其个性就不免狭隘,他们狭隘的个性字就难于耐看。而王羲之、怀素、王铎的个性化是建立在宽博的基础上,他们的书法像莫扎特的音乐那样是以变化无穷又不失内在规定性而显示出其个性化的,其充沛的想象力使人领略到方块汉字化解为点线的组合在平面空间中可以达到怎样出神入化的自由程度,而怪癖和习气的“个性”与他们几乎无缘,所以他们的书法一直成为被人临摹的最佳范本。
启功的书法佳在哪里呢?一般认为是佳在干净利落、周正端庄、雅俗共赏。这种雅俗共赏的书写风尚在书法界的特点是书法家把“实用的工艺性的美观高于艺术表现力的美”的既定观念作为自己的追求。可是,这种书写,与古代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怀素、张旭、孙过庭乃至苏轼、黄庭坚、米芾及祝允明、徐渭、王铎、傅山等人相比,就觉得缺乏以宽博和无法达到建立在宽博基础上的个性化作为书法审美的标准。
可以说,启功先生的书法是不宽博的,表现在技法的程式化的简单,简单而不是如东晋人的有内涵的简约,所以模仿就变得十分容易,比如启功的书法作品和作伪者的作品在艺术水平上就无法区分出高下来。因为结构均衡,线条单调,作伪者只需要一点小聪明足矣。
学习书法的朋友,可以学习启功学习中国书法传统的路数,但不必直接模仿启功书法,因为一旦形成书写习惯,启功狭隘的个人风格几乎全是痼疾,再想脱离恐怕要花费时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