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中十分注重血缘关系,而血缘关系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最初的纽带,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中私学的源起。父子相传的本身就是传统,人们经常用一脉相承来形容这种形式。
据说最早私学书法教育家是东汉蔡邕。明代解缙在《春雨杂述》曰:“书自蔡中郎邕,字伯喈,于嵩山石室中得八角垂芒之秘,遂为书家授受之祖。后传崔瑗子玉,韦诞仲将,及其女琰文姬。姬传锺繇元常,魏相国。元常初与关枇耙学书抱犊山, 师曹喜、刘得升,后得韦诞塚所藏书,遂过于师,无以为比。繇传庾征西翼,卫夫人李氏,及 其犹子会。卫夫人传晋右将军王羲之逸少。”蔡邕传授书法的线脉清晰可见,可谓成绩斐然。
蔡邕无子,只有两个女儿,蔡琰与一个没有留下名字的妹妹。蔡琰嫁给河南卫仲道,而妹妹嫁给了泰山羊衜,导致了卫氏与羊氏两个著名的书法世家。卫氏家族后来出现了个卫铄卫夫人,由于孕育出一代书圣王羲之而名垂千古。
书圣王羲之本身施行的家庭书法教育就是成功的最好例子。他有七子,除了第六子早逝外,其余六子都在他的教育下成了当时的书法名家,且各具风采。长子王玄之善草书,次子王凝之善草隶,三子王徽之善正草,四子王操之善正行,五子王焕之善行草,而七子王献之最有名气,善草隶,与其父并称二王。
直到清朝末年,美术的各个门类,除书法绘画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官学之外,大部分的传承还都一直是通过师徒相授、父子相传的方式训练的。但是这种传授方式的视野狭小,信息不通,因而谈不上横向比较和竞争,纵向只知承袭前人的成就;徒弟一味跟师傅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师傅有“绝活儿”不但向他人保密,对徒弟也要“留一手”。
王羲之就告诉王献之,他的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这种人才培养机制有其落后性与狭隘性。虽然它可以培养出比前人技高一筹的人才,但很难培养出划时代的大师,也就是说,即使那种比前人技高一筹的人才也只能在前人铺设的轨道上往前再进一步,却不能也不敢离开这轨道另辟一条新路。因为他从师傅或父辈那里接受的是定向思维的模式,而不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向前人的高峰看齐的习惯,而不是超越高峰的胆识。像王献之这样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的人究竟不多。
于是陈陈相因、代代承传就成了中国古代美术与书法发展的命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