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6, 2014

书法教育:韩国的书法教育概述 The Calligraphy Education in Korea

书法基本上就是以毛笔来书写汉字。谈韩国的书法教育就要触及韩国的汉字政策。韩国人从大约公元二世纪或三世纪开始使用汉字书写,虽然他们自己的语言属于一种完全不同的体系。即使在1446年韩国字母韩字创造出来以后,汉字仍然作为官方文字使用,直到19世纪末。传统的韩国书法用字是汉字,不用韩字。

韩国于1910被日本殖民统治,从20年代开始明显受日本书风的影响,其书法改名为书道,传统书法只是作为一门次要艺术保存了下来,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趋势是书法使用韩国字母书写,其传统书法几尽丧失。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书坛巨匠孙在馨(1903--1981年),雅号素筌、翁、筌道人等,他在1945年把日本统治时代通用的术语“书道”更名为“书艺”,突出民族特色,是将韩国文字文化的精髓延续到今天的书法界之巨人。1981年这位79岁高龄书法巨匠孙在馨与世长辞。

但韩国于1945年脱离日本殖民统治以后,由于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韩国政府逐步排斥汉字教育。1948年,韩国为了纯化国语制定了《韩文专用法案》,禁止公开使用汉字。这直接导致了韩国有整整一代人完全不懂汉字。

然而,汉字毕竟已在朝鲜半岛传播了近2000年,其历史影响力是无法轻易抹掉的。鉴于社会舆论的压力,韩国政府开始修改全面废除使用汉字的方针,逐步恢复了中学、高中的汉字教育。到了2005年,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汉字和汉字标记。

这个新的应用汉字政策,加上历届韩国总统都极喜书法,因此带动了韩国人学习书法的热潮。

韩国在中小学虽然规定每周有两课时来学习汉字的写法和读法,可是基本上是以硬笔书写。在学院书法教育方面,1989年韩国的圆光大学首次在美术系设置了书法专业,自 1989 年招收书法本科生以来,已经有 25 年的历史,目前本科已毕业 500 多人,1994 年开始招收硕士生,2004 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其后一些大学陆续开设,已有六百多年办学历史的成均馆大学也于2002 年开设书法专业,设在儒学东洋学部,现也已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的特点是秉承儒家思想、东方的文化和美学思想,体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全北大学是一所国立大学,书法专业设在中文系,也有书法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在读。弘益大学作为韩国绘画艺术的最高殿堂(相当于中国的中央美院) 也开设了书法专业,设在东洋画系,同时招收硕士博士生。

从教育角度来看,各个学校的书法专业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就是学生传统汉文化的底子不足,对书法文化背景知识的认识不深。

在社会书法教育方面,韩国书艺家协会在全国影响较大,在推广书法文化时,既注重传统基础,同时又强调现代性阐发,因此书法广受青年人欢迎。书艺家协会中以韩国书艺振兴协会最为著名。振兴会创建于1987年,总部设立在汉城,约1300名正式会员遍布于全国各大城市的13所支部,规模庞大。振兴会十分重视书法艺术的教学和普及工作,旨在继承和发扬韩国的传统书艺。除了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书法大展,各类书法团体、展览、比赛更是应接不暇。振兴协会还十分重视与中国书家的交往,并与上海书法家协会建立了长期交流,每年定期在上海、汉城举行联展。

1992年中韩建交之后,有大量韩国学生跑到中国来学习书法。这些韩国学生回国后很多人成了书法教员,这对韩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影响很大。据估计,韩国有超过10万人在学习书法。

20051228日,以弘扬书法艺术为主要宗旨的国际书法家协会在韩国首尔成立。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聚集各国权威书法精英的国际性民间书法团体。国际书法家协会是由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朱英杰发起成立的。目前,协会的会员包括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美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书法团体。国际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由朱英杰担任,《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任首席主席,韩国美术协会委员长李敦兴和全日本书道联盟常务理事樽本树村分别担任主席。

总体来说,目前韩国书法界所面临的问题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书法大环境上的问题,二是韩国书法本身特有的问题。就书法大环境而言,还可细分为两种,一是“韩字专用”的语文政策对书法界的打击,二是由于国民审美趣味的西欧化给书法界带来的影响。书法本身问题,也有两个层面,一是书法艺术的专业硏究上,缺乏硏究人力和资料,二是书法艺术的创作上,因对书法内涵的探索不够,书法作品的质量不尽人意。

Thursday, December 18, 2014

书法教育:社会书法教育 The Teaching of Calligraphy by Social Groups

我们说,理想的书法教育体系必须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管齐下,互相配合,才能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高素质的书法人才。

可是当代的社会环境,家庭书法教育已经几乎不存在,学校教育的建立就算是在书法母国的中国目前还在摸索中。从这种情况看来,社会书法教育就显得更加任重而道远了。

就社会书法教育而言,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谈:文化组织、综合团体与书家个人所担任的教育功能。

文化组织

文化组织指的是博物院、图书馆、电视、报刊、网络等组织机构。

博物馆对于书法的推动主要是利用所藏的书法作品不定期地举办作品展览,使所展示的作品对参观者产生影响。

图书馆可以介入书法教育主要是发挥其所藏书法书本的作用,还可以举办有关书法艺术的报告会、讲座等。

电视对书法的发展可以起着积极的作用是基于直观性与传播面的特点,可以制作书法学习、展览之类的节目以传播书法知识。

报刊对书法家、书法活动、书法知识的报道对推动书法文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会让更多人关心书法。

网络的及时特点为报刊所不及,因此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心书法的主要媒体,书法传播者亦应该利用网络的特个特点加强书法的推广。

综合团体

综合团体包括宗乡会馆与书法团体。

新加坡的宗乡会馆一般都有文化小组的组织来推动包括书法在内的文化艺术,举办艺术展、讲座、书法比赛、书法课程等活动;书法团体包括以书法协会、书法篆刻会、书画会等名称来命名的民间团体,这类团体一般集中于书法创作、研究、教育的工作。

在新加坡,在推广书法方面的综合团体,还可以包括人民协会(人协),因为人协近年来从逐渐把民众俱乐部转型为以文化活动为中心的政府组织。不少民众俱乐部开办书法课程与成立书法兴趣小组为书法爱好者提供学习与活动场所。

社会上综合团体的数目不少,可是大多各自为政,并无彼此配合,共同推展书法教育、研究或活动的情形,所以他们的组织是散点式的、松散的。

书家私授

最后,书家私授的书法教育是指书家个人招生学生,教授书法,可以说是古代私塾式的师徒相授的延续。这种教育的特点一般是以教技法为主,比较缺乏理论传授;以随意为多,比较缺乏系统性;再者规模较小,同上一堂课的学员不分年纪与班级。从上课地点来说,有在家中上课的,也有不少是利用综合团体(宗乡会馆、书法团体、人协)的场地。

除了中国大陆之外,书家私授的书法教育往往因此形成了师门型书法团体,这种团体以一位书法老师为指导或精神中心,成员多数为同一师门者所组成。在一些地区如新加坡与台湾,这种书法团体甚至成为书法教育推动的主轴,培养书法家的重要摇篮。

Friday, December 12, 2014

书法教育:中国的学校书法教育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Schools

学校教育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官学,而官学意义上的书法教育始于汉代。在东汉时,汉灵帝在已有的“太学”之外,设立鸿都门学,使书法教育从“书写教育”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教育体系。

到了唐代,书法教育开始进入普及型的规范时代。贞观元年,太宗下诏设立“弘文馆”为书法教学的机构,其级别相当于“国家级的书法研究院”,同时将书法一度纳入开科取士的考试项目,书法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教育体系中的常态性的重要科目。而唐楷——欧褚颜柳的楷书便从此高居书法教育、书法艺术的庙堂之上,成为了一种典范,一种法则,一种要通过县试、乡试等科举考试必修的基本功课, 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民初,始因科举时代的终结和“书写工具”的变革所替代。

清末民初,当“西学东渐”成为时尚,新的一代都以钢笔字为“荣耀”,毛笔字成了遗老遗少的陋习,不仅如此,新文化运动在“打倒孔家店”“反封建”的同时,也将方块汉字也列入了“黑名单”,认为中国之落后,之屈辱,同繁杂的汉文字系统有关,力倡“世界语”,走拼音文字之路,有人甚至提出“汉字不亡,天地不容”的口号。在此情况下,书法教育自然也是“殃及池鱼”,悄悄地被组合在“识字教育”的系列里,没有了独立的地位。

学校书法教育的衰落,原因有多种。

一是电脑键盘输入法的技术方式正在代替手写方式,在社会层面,信息传播和公文生成过程正在机器化和技术化,正在变手写为拼音输入;

二是自近代书写工具从软笔演变为钢笔、圆珠笔、签字笔等开始硬笔之后,汉字的书写工具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中国人用于写字、练习书法的书写工具毛笔的使用,渐渐退出了学校教育;

三是当代中国学校课程种类增多,学生完成作业需要书写速度较快的硬笔;

四是随着电脑键盘输入汉字的普及,输入技术的简化和更加容易操作,各行各业的信息文化传播者(包括记者和教师)更多地习惯于使用电脑打字,而非硬笔书写;

五是随着学校教师的更新换代,一大批在学校学习过程没有接受过书法教育的教师逐渐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本身缺乏写字意识和书法意识,也写不好汉字,这就决定了他们没有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能力;

六是整个社会的文化从业者普遍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文化魔怔,书写不被社会重视;

七是学校教育走入应试教育的功利化之路,书写教育自然也就被遗忘了。

一个完整的书法学校教育必须包含两类——专业性书法教育和普及型书法教育。前者主要体现为各艺术类高校举办的本科、硕士、博士课程和师范院校、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研究班”,以及书法艺术家个人举办的书法艺术学习班。后者为中小学生书法教育、师范院校文科专业的书法选修辅修课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书法教育并没有得到重视与改善。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部分艺术类、师范类高校开始恢复“书法教育”专业教育。据说目前全中国已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30多所高校分别开设有书法艺术本专科、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教育,而国内几乎所有师范院校都开设了书法的选修或辅修课程。

随着专业书法教育的复兴,普及书法的学校教育也开始获得中国教育部的重视与积极推行。

1990年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教学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写字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训练之一,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都有重要作用。”20025月《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小学生能写规范、端正、整洁的汉字重要性:不仅可以有效的进行书面交流,还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0118月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将书法课与语文课相结合,小学三到六年级的语文课中,每周拿出一个课时上书法课。  20132月,教育部下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从春季开学起,中小学校要继续推进书法教育,在不同学段开设硬笔和毛笔书法课,其中,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每周练一次毛笔字。

可以说,学校书法教育经过百年的衰落之后,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又开始迎来了的学校书法教育的第二春。

Friday, December 5, 2014

书法教育:家庭书法教育 Family Education on Chinese Calligraphy

在书法母国中国,传统上的书法教育主要有官学与私学两种形式。官学当然是国家设立的,而私学则是师徒传授,后来演变为家族世传,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书法家庭教育。

中国的传统中十分注重血缘关系,而血缘关系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最初的纽带,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中私学的源起。父子相传的本身就是传统,人们经常用一脉相承来形容这种形式。

据说最早私学书法教育家是东汉蔡邕。明代解缙在《春雨杂述》曰:“书自蔡中郎邕,字伯喈,于嵩山石室中得八角垂芒之秘,遂为书家授受之祖。后传崔瑗子玉,韦诞仲将,及其女琰文姬。姬传锺繇元常,魏相国。元常初与关枇耙学书抱犊山, 师曹喜、刘得升,后得韦诞塚所藏书,遂过于师,无以为比。繇传庾征西翼,卫夫人李氏,及 其犹子会。卫夫人传晋右将军王羲之逸少。”蔡邕传授书法的线脉清晰可见,可谓成绩斐然。

蔡邕无子,只有两个女儿,蔡琰与一个没有留下名字的妹妹。蔡琰嫁给河南卫仲道,而妹妹嫁给了泰山羊衜,导致了卫氏与羊氏两个著名的书法世家。卫氏家族后来出现了个卫铄卫夫人,由于孕育出一代书圣王羲之而名垂千古。

书圣王羲之本身施行的家庭书法教育就是成功的最好例子。他有七子,除了第六子早逝外,其余六子都在他的教育下成了当时的书法名家,且各具风采。长子王玄之善草书,次子王凝之善草隶,三子王徽之善正草,四子王操之善正行,五子王焕之善行草,而七子王献之最有名气,善草隶,与其父并称二王。

直到清朝末年,美术的各个门类,除书法绘画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官学之外,大部分的传承还都一直是通过师徒相授、父子相传的方式训练的。但是这种传授方式的视野狭小,信息不通,因而谈不上横向比较和竞争,纵向只知承袭前人的成就;徒弟一味跟师傅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师傅有“绝活儿”不但向他人保密,对徒弟也要“留一手”。

王羲之就告诉王献之,他的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这种人才培养机制有其落后性与狭隘性。虽然它可以培养出比前人技高一筹的人才,但很难培养出划时代的大师,也就是说,即使那种比前人技高一筹的人才也只能在前人铺设的轨道上往前再进一步,却不能也不敢离开这轨道另辟一条新路。因为他从师傅或父辈那里接受的是定向思维的模式,而不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向前人的高峰看齐的习惯,而不是超越高峰的胆识。像王献之这样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的人究竟不多。

于是陈陈相因、代代承传就成了中国古代美术与书法发展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