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用笔方法,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书写姿态,执笔法与运笔法。运笔是指用毛笔书写点画形态的方法。而在运笔理论中,笔画的变化主要是通过提按、顿挫来体现。
初学者对提按的概念接触比较多,而且相对容易掌握。(参考网页:http://icalligraphy.blogspot.sg/2009/12/ti-the-techniques-of-pressing-and.html)。
提按与顿挫,从用笔的方法上讲,其本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用笔的速度与力度。而用笔的速度与力度的应用与了解正是书法学习者从实用书法进入艺术书法必需掌握的最关键的技巧。
在垂直方向上向下用笔有按、顿与蹲笔三个概念,但基本都是将笔力聚于豪端向下按的动作。顿笔一般向下按后有稍微停驻,是行笔收势中的用笔动作,多用于笔画末端或行笔转折踢钩、捺脚等处。相对于按来说,顿笔或顿锋速度要慢,可是用力要重,故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蹲与顿差不多,但不重按,让墨水缓下,也即轻顿。
顿后将笔提起,使锋转动离开原处,称为“挫”。是转换笔锋时常用之法。不仅用于转角及趯笔,凡行笔换锋时皆用之。
清代蒋骥称:“顿挫与提顿相连,欲挫仍须提,既挫又须顿。”
顿挫笔的同时应用可以调整笔锋运行的轨迹方向,还可以产生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变化的线条才能产生韵律,只有有节奏和韵律的线条才有生命力。因此顿挫技法的使用,可以使线条呈现大幅度的变化,轻重、浓淡、粗细、急涩,重如泰山,轻若鸿毛,造就出摆动幅度更为急促的力量感与立体感。
顿挫笔的同时应用可以调整笔锋运行的轨迹方向,还可以产生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变化的线条才能产生韵律,只有有节奏和韵律的线条才有生命力。因此顿挫技法的使用,可以使线条呈现大幅度的变化,轻重、浓淡、粗细、急涩,重如泰山,轻若鸿毛,造就出摆动幅度更为急促的力量感与立体感。
就用笔而言,顿挫交替使用,在上一个运笔动作结束,下一个运笔动作开始之间有一段为时很短的转换间隙必需“稍停”,这就是书法学习中往往被忽略的“驻笔”或“驻锋”概念。驻笔的目的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其他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
清蒋和《书法正宗.笔法精解.笔法名目》中有:“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凡勒画起止用之,又平捺曲处用之。力聚于指,流于管,注于锋。力透纸背者为顿,力减于顿者为蹲,力到纸,即行笔,为驻。”简单地解释“驻笔”就是笔停“意不停”,笔驻“意不驻”。
驻锋是运笔中的一瞬间稍停而待动的短暂性用笔动作。此种状态似巨流涡旋,蛟龙养目,貌静实动,蓄势储锐。这种驻笔貌似停顿,实际上随着笔锋着纸深度以及笔锋角度的不同,停顿的“原点”正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同时,行笔速度虽“停”,却蓄势待发,随时将写出下一笔画来。所以,驻笔行笔速度,表面上、现象上是停顿,实际上则是在动,甚至酝酿着更大的动作。
中华书法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将阴阳论完整引入。就用笔而言,有直与曲,方与圆,粗与细,疾与迟,露与藏,枯与润,虚与实;就结构而言,有外拓与内擫,欹与正,疏与密,大与小等矛盾的两极面,这些都是阳与阴的关系。书法中的动与静、刚与柔的辩证关系,也是阴阳关系的延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