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9, 2013

网络与书法发展 The Internet and Calligraphy Development

自从20世纪20年代钢笔传入中国之后,对古老的中国书法艺术产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人惊呼书法的实用性将消失,传统书法因此面临传承的危机后来信息技术普及,电脑慢慢成了汉字书写的主要工具,这使得用手书写汉字日益趋于边缘化,逐渐被人们遗忘,人们又再一次惊呼古老的传统书法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成为科技进步的祭品”,汉字书写正逐渐走向没落,以至于中国书法要被淘汰。

信息科技的革命,导致日常手写汉字这一形式与我们渐行渐远,传统书法因此面对巨大挑战,可是对它的传承发展却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是因为网络跨地域、跨时间、跨空间的本质为应用者带来了不少好处

1. 这是一个信息的集中地,信息数量之大、品类之多难以想

2. 网络还是一种资源。网络发展建设这么多年,积累了很多的资源从网上搜索资料方便快捷多了,虽然有的不是十分准确,但它提供了一个信息给你,核对原件的话也方便很多

3. 网络是一个交流的平台。这是网络与别的媒体不同的地方。网络有来有往,是互动式的,网上发布的好多东西,很快就有网友的反馈

这样的一个方便平台,恰恰可以方便书法爱好者轻易地回归书法。它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不少方便:

1. 网络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书法的学习、交流与欣赏的方式。书法网站每天发帖量是惊人的,这就提供了书法爱好者就书法的各个层面、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讨和交流,可以同时涉及上百人、上千人,甚至上万人。大家可以观看你的作品,交流与批评你的作品的得失、优劣。你要找名家如颜真卿、王羲之等人的作品。这种方便,绝不是印刷发帖、报纸所能比的。

2. 网络加强书法的社会化。网络最大的热度源于互动,一个书法展览、一个议题的争议论战、一个古代发帖的发现,都可以引起各阶层人士的注意,持续的网上互动可以达到书法活动社会化的效果。

3. 网络可以增加书法家的知名度。

4. 网络可以为书法工作者扩展市场。

5. 网络也是个多元化的平台。网络可以容纳各种声音,让大家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当然,以网络作为书法发展的平台也有它的难题,因为一个网站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吸引眼球并不是容易的事。发展网站需要精力、时间与苦干精神,当然也要有基本的电脑应用知识。这是书法爱好者必需注意与了解的。

Friday, March 22, 2013

中华书法是自由艺术 Chinese Calligraphy As an Independent Art

这里提出一个原创命题:中华书法是自由艺术。“自由”是针对“依存”而言,来自康德的“依存美”概念。

康德的审美学说,有审美不涉及利害而愉快、不涉及概念而又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来自‘共同感’的必然性四个特点,并由此提出‘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区别。纯粹美不涉及利害、概念和目的;而依存美则涉及利害、概念与目的。

在康德看来,纯粹美是极少的,大量存在的是依存美。他还认为依存美并不低于纯粹美,相反的,美的理想不在纯粹美而在依存美。这是因为康德把审美看作是连接认识与道德的桥梁,是形成道德的手段,不得不把理想的美看作依存美。

另一个相关的词语是“综合艺术”。一种艺术如果必须吸取其他艺术的长处,获得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特征,这种艺术就是综合艺术,例如戏曲、戏剧、电影、电视等就是这种艺术。

那末,什么是依存艺术呢?一种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如果必须应用到其他艺术来完成本身艺术的完美创作,这种艺术就是依存艺术;反之为自由艺术。

学中华绘画的人,同时需要学好中华书法才能创作好一幅中国水墨画,就此而言,中华水墨画是依存艺术。

中华书法与篆刻都是纯粹的自由艺术。

Friday, March 15, 2013

匾额:天下第一关的传说 The Shanhaiguan Gate Tower

位于中国东北部渤海湾内,隶属于秦皇岛市的一个城区里的山海关,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墙建筑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样,特别是保存众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朴。使古城最为增色的是关城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耸立长城之上,雄视四野。登上城楼二楼,可俯视山海关城全貌及关外的原野。北望,遥见角山长城的雄姿;南边的大海也朦胧可见。

“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这五字行书匾额,究竟是何人手笔?五百年来,答案因众说纷纭而始终扑朔迷离。或曰明代奸相严嵩(14801569)所书,或曰明代成化年间(明宪宗年号,14651487)进士萧显(生卒年不详)所书,因二人书法传世极少,难以参比,又研究者各持己见,故长久无有定论

传,明朝成化皇帝亲自降旨,要在山海关城楼上挂一块题为天下第一关的大匾。当时镇守山海关的是一位兵部主事(相当于国防部副部),他接到圣旨后,立即派人爬上箭楼,量好尺寸,请木匠做了一块长一丈八尺,宽五尺的巨匾。匾做好了,找谁来写呢?兵部主事和部下商量了一天一夜,终于想起一个人来。这人姓萧名显,两榜进士出身,当过福建按察司佥事,书法好,近年因年老辞官,归家山海关赋闲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亲自到萧家拜访,说明来意。萧显沉吟了半晌,才点头答应。不过他提出,写这种字,不能急,不能催,兵部主事只好答应下来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没有消息。兵部主事让手下人预备好了几样东西:几匹绫罗缎匹,几枝大型湖笔,派一名亲信给萧显送去。时间不长,送礼人回来了,禀报说:萧老先生在偏院里练功,每天起早贪黑地在院里耍一根长扁担。兵部主事不解,这耍扁担跟写字有何关系,不管他,已经等了这么多天了,那就再等等吧
  
过了二十多天,还是没动静。兵部主事又让乎下人准备了一些上好的徽墨、宣纸,派亲信带着东西又到了萧家,送礼人回来禀报说:萧老先生正在屋子里吟诗,背诵着什么飞流直下三千尺呀,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呀……什么来如雷霆收震怒啊,罢如江海凝青光呀。……”“见到礼物后怎么说?”“说再过一月就可以写了。
  
兵部主事对这话不太理解,但总算有了一个期限,那就等着吧,兵部主事万没想到,第二天他接到兵部一封急信,说是新任蓟辽总督代皇帝要来山海关视察挂匾事宜,预计三天内到达。这下可把兵部主事急坏了,立马让人抬着那块木匾和一坛子墨汁赶往萧家
  
到了萧家,寒暄之后,就把兵部传来的急信之事向萧显述说了一遍,萧显也是官场上下来的人,自不怠慢,立即行动起来。只见他,提着笔在匾前来回走着,一边走,一边端详,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大笑;忽然,他停下身子,凝神屏气,开始动笔了。只见他,落笔如高山坠石,起笔如飞燕掠食,有快,有慢,又稳,又准,笔随身行,不一会儿,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写好了。你再看萧显,浑身是汗,满脸通红。兵部主事忙拱手道谢。萧显说:本来想用一个月的时间阅读古诗,陶冶情性,可惜呀,时间太急了。兵部主事连忙说:这已经很好了,已经很好了。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一面命人把大匾挂在箭楼上,一面在箭楼下的悦心酒楼宴请萧显。酒过叁巡,宾主凭栏仰望,萧显这才发现字少了一点。此时,把总禀报蓟辽总督已过石河,回府取笔登楼补写已来不及,怎么?萧显急中生智,命书童马上研墨,随手抓过堂倌手中的一块擦桌布,手中一团,饱蘸墨汁,用尽平生之力,朝箭楼上的匾额甩去。只听的一声,墨布正好落在了字右下角,补上了那一。众人齐声贺彩,同声赞道:萧公神来之笔,神来之笔!”
  
萧显书写的这块匾,现收藏在山海关城楼内。城楼上悬挂的是后来的仿制品
 
这是有关萧显书写天下第一关雄匾的传说,里面加了许多民间演绎的成分,只能当故事听了。无论如何,山海关有这块匾额的点缀,更使它名声大振,成为万里长成的第一名胜。


Friday, March 8, 2013

艺术家需要艺术收藏者 Artist Needs Art Collectors

资深的书画家林子平先生在接受海峡时报的访谈中,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

Every artist needs at least one collector, someone who appreciates his work and supports his art. Otherwise his life will be very miserable. 每个艺术家都要有至少一个欣赏他的作品与支持他的艺术品的收藏家来收藏他的作品,不然他会是十分失落的。

林子平先生虽然是在称赞收藏家在艺术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功能,可是也道出了一个真正艺术家所面临的挑战。

如果我们学习艺术,纯粹是为了个人的修身养性,文化的传承,那么没有严肃的欣赏者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就需要有艺术家,而能称得上是艺术家的人,就必需有一些真正欣赏他的艺术作品的收藏家。

新加坡画坛,陈瑞献与林子平算是达到这个标准的艺术家了。


陈瑞献:月圆时候
陈瑞献的书画有不少收藏者,由陈典琦先生创建的陈瑞献艺术馆是新加坡第一家私人美术馆,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为纪念在世的艺术家而设立的美术馆之一。他的一幅画《月圆时候》,2012年12月2日在北京拍卖出370万元(包括佣金)高价,创新加坡画作有史以来最高拍卖纪录。就算已故画家中,画作拍卖价最高的是新加坡先驱画家钟四宾,他的画曾拍卖出60万元高价。


林子平:2013年挥春:金玉满堂
新加坡在世画家中,林子平的画作,2012年5月在香港拍卖时,拍得10万元。林子平先生书画的收藏者今年1月还为所收藏的林子平书画举办了个展览。


可是在新加坡书法界可能还没有出现这样的艺术家。是不是说书法艺术的欣赏比绘画的欣赏难,还是我们的书法工作者的水准真的是差得太远?

Friday, March 1, 2013

唐摹本王羲之书法在日本 Copies of Model Calligraphic Work of Tang Dynasty Found in Japan

1973年在日本的五岛美术馆“昭和兰亭纪念展”上,初次公开一副唐摹本的王羲之书法《妹至帖》后,这个帖才为世人所知。这摹本《妹至帖》,纸本,草书,纸本,二行十七字,纵25.3厘米、横5.3厘米。

妹至帖释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视之。

据日本说此帖发现于某大名家传的“手鉴”中。所谓“手鉴”就是将历代名人书迹切割成数行收入册页中,作为鉴定古代书迹的比较资料。

此帖中文字多见于王羲之其他法帖,如“羸”“遣”“忧之”“可言”“旦夕”等字,都很有特点,类似写法均可见摹拓墨迹本《七月帖》、《桓公当阳帖》以及《蜀都帖》,书法风格也比较接近,属于典型的流丽圆润一类型的王书。《七月帖》、《桓公当阳帖》言桓温第二次北伐,时在永和十二年(356),如果其字迹可信,则写《妹至帖》的时间可能与之大致相近。

2007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妹至帖》亮相,起拍价2000万元,叫价经2100万至2200万后无人继续喊价。由于该价位尚未达到拍卖底价,最终导致流拍。据说该帖不久即将在香港佳士得再次拍卖。

40年后的今年(2013年)1月8日早上,日本NHK电视台发布新闻,称一件王羲之的双钩摹本在日本被发现,被称为《大报帖》。这件堪称“世纪新发现”的作品将于1月22日至3月3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此次发现的摹本长25.7厘米,宽10.1厘米,分为3行,共24个字:

大报帖释文: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

这被认为是书信的一部分,可以看出王羲之的日常生活和心情。根据摹本开头的文字,将其命名为《大报帖》。

为何鉴定为王羲之摹本?首先,文中有王羲之儿子的名字“期”的字样,而且有“日弊”等王羲之经常使用的措辞;其次,与1973年公开的《妹至帖》等王羲之的摹本酷似;再次,确认存在“双钩填墨”的痕迹,即利用很细的笔描出文字的轮廓,然后将内部用墨仔细填满。

目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羲之“平安三帖”,即《平安帖》、《何如帖》和《奉橘帖》,真迹无留下,人们所见的就是唐人的双钩填墨本。

书圣王羲之没有留下真迹,只能通过摹本来了解其字体。据传,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书法,曾命令宫中的专业匠人制作了大批摹本。日本目前存有《丧乱帖》、《孔侍中帖》和《妹至帖》等精致的摹本。

有趣的是,这相隔四十年后被分别发现的《妹至帖》和《大报帖》被爱好书法的细心网友左右拼贴在一起,结果竟然意外的贴合。两纸之间稍有缝隙,推测是各自装裱压边所致。因此有人认为二者同出一纸,某一时间被裁割为两片。


妹至帖
大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