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工作忙碌,但出行的机会也更多了,所以接触的古代书法名迹也更多了。可以说,这时的用笔逐渐老练沉稳,结体端庄严整,毫无剑拔弩张之气,毫无怯弱光滑之笔。墨色饱满丰潤,笔画挺拔开张,没有任何做作之气。
邓小平在题字下笔时是十分严谨的,一个题词都慎之又慎,唯恐出错,主动请专家把关。198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的职员把“学习雷锋标兵”朱伯儒的事迹材料报送邓小平,请邓小平题词。邓小平认真阅读后,思考片刻,然后提笔在宣纸上写道:“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发表之前,他要办公室职员请语言学家推敲一下,看看有没有用字不准确的地方。语言学家王力指出“名符其实”的“符”字用字不规范,最好用‘副’字,并用铅笔在“符”字旁边写了一个“副”字。邓小平看了十分高兴说:“改得好,改得好。虽然过去用这个‘符’字,但现在不用了,就是错别字了。老师写了错别字,贻误了学生,国家领导人写了错别字会影响国民的文风。这叫上行下效嘛!你去替我好好谢谢王老!”
1973年,邓小平复出后不久参观毛泽东故乡韶山市旧居,并在旧居前照相。韶山之行整整十年之后的1983年,韶山管理局派人到北京,请求邓小平为毛泽东故居和毛泽东纪念馆题写匾额。1983年4月2日,邓小平静心挥毫,数易其稿,题写下"毛泽东同志故居"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两块匾额。如今,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用的就是邓小平的题字。
上海的南浦大桥通车于1991年12月,是黄浦江上第一座大桥,据说是世界上第四大双塔双索面斜拉桥。呈“H”形的主桥塔高达150米,十分壮观,高高的横梁上写着“南浦大桥”四个红色大字正是邓小平写的。那个“浦”字右肩上的一点,不是在一横上面,而是在下面。有人说这是个错字,还为这个所谓的错字提出解释,其中最盛行的说法是,当时上海的改革开放比深圳慢半拍,没有走在前头,希望上海改革的胆子能再大一点、开放的步子能再快一点,取得的成就能再辉煌一点。
邓小平题写的上海“南浦大桥”桥名中的“浦”字写错了吗?非也!通常正楷书写和印刷体中,“浦”字之右上一点,确实是要写在一横之上,否则就是错字;但在行书或草书书写中,其位置就不一定了,很多书家就是写在一横之下。邓小平所题“南浦大桥”四字是行书,非正楷,所以不必拘泥于正楷写法。
元代书家鲜于枢写的“浦”字,就是将那一点写在一横之下的;明代书家唐寅、文征明,也都曾在书写“浦”字时将那一点写在一横之下。书家们之所以如此处理那一点,恐怕是出于结体美观的考量。此外,宋代书家苏轼在书写“蒲”字时,也曾将“甫”字之那一点写在一横之下。此外,将一点超乎常规写在一横之下的,在古代书家作品中还有不少例子,如鲜于枢写的“补”字中的“甫”字,元代书家冯子振所写的“戈”字、“戚”字和“咸”字……这些字之所以将一点落在一横之下,往往是出于结体美观和均衡以及字与字之间笔墨空间关系的更加合理的考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