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7, 2012

The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书法审美观:和而不同

书法审美观的和而不同,就是说书法中既要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也要有差异性、多元性。

中华审美来自意象、意境,那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和谐之象。地近在眼前,万物之形清楚可见。天那么遥远,其象令人有无限遐思。古代的和谐有序思想来自道家之‘任自然’,儒家之‘仁礼’,来自《周礼》、《易经》,等等对天地人关系中的秩序的理解。

一部《易经》,说尽时位变化的意象,意象之最就是‘大和’的意境:“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这大和就是时位变化,不协调之协调。

位就是空间布白之平衡;时就是天地变化之节奏。

平衡是美的最重要法则。宋玉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张怀瓘曰:“险不至崩,危不至失。”讲的都是平衡的道理。平正、险绝,无时不在空间调整。平衡是动感的。书法元素的多元性与统一性,需要平衡。只有多元性,那是杂乱无章;只有统一性,那是机械呆板。和谐的不协调之协调就表现在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与墨法中。

节奏是生命的运动,《易经`》中所谓阴阳刚柔的相互作用使天地万物发生永不止息的变化,但又始终保持着均衡和谐的状态。此为‘大和’。节为止、为静,奏为进、为动,所以书法运笔要有停、有顿。古人说‘一笔书’,是说笔断气不断,有一种贯穿全幅书法的气势力量,形成一种与音乐极相近的节奏之美。

多元性就有‘不同’的含义。书法结构起伏变化的简繁、疏密、断续、内敛外张,用笔的粗细、曲直、方圆、纵横、刚柔,都显示了‘不同’的哲理。变则灵活,同则僵死。

所以,孙过庭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一般的艺术,时或位只能得其一,或得其位(绘画),获得其时(音乐),独特的书法时位兼得,能学到它的涵义,实在是一种福气。

Friday, July 20, 2012

推广书法,从实用书法开始

中华书法从其一诞生,首先具有的是实用性。如果没有这一点,它无法存在,更不用说发展了。从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铸造在青铜器的金文,刻画在花园景物的题诗、题字,都显示书法文化在华人的生活习俗中无所不在。书法与中华文化习俗可说融合在一起,已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开地步了。

书法是雅俗共赏的艺术。犹如风俗,必需能广泛流传与应用,才能由俗入雅。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掘与强调书法的实用性,并且要为其实用性的应用的教育与推广继续努力。

我把实用性书法分为四大类:

1
。挥春的习俗最能体现书法的实用性。因为是风俗习惯,保留了挥春风俗,自然就传承了书法。这种书法所强调的不是书法之雅,而是春的信息。

2
。书法与华人建筑的联系,主要是反映在建筑上的汉字装饰。除了古代宫殿建筑以外,建筑如学堂、公共建筑物如办公室与车站等、商店、商会、乡会,等场所的牌匾也多以书法形式来表现,属于建筑的纪念碑,各类牌坊、街坊等特殊形式的建筑物,都自然与中华书法有着天然的联系。华人建筑物所见到的书法,有一般的匾额,商会与乡会里的是匾额、楹联,以及寺庙里的匾额、楹联、碑文以及花园里的牌匾、楹联。这些匾牌、楹联与碑文,除了有装饰作用,也为这些建筑物增加中华文化的气息。

3。花园及景地点的牌匾、楹联。新加坡没有名山大川,可是作为一个花园中的城市,花园还是不少
这些花园中,若有牌匾楹联作为点缀,必然令这些花园生色不少,反映出新加坡作为一个华人城市的面貌。

4
。设计书法古老书法融入现代创意设计,可能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书法在这方面的应用可以说无极限,单凭想象力遨游。在公司标志、贺卡礼物、广告宣传,等领域皆可有作为。书家与创意设计师的合作空间无限。

在以上所谈到的实用书法当中,挥春即是华人的风俗传统,也是最能体现书法的雅俗共赏的本质;所以挥春者不必是什么书法名家,只要能用毛笔书写,热爱中华民俗,就可提笔书写。我现在把过去几年的挥春展示给各位网友,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不会挥春的朋友,亦请尽量在春节到挥春雅集索取挥春回家贴挂,即为春节增加节日气氛,亦为书法的推广尽一分力,实在是一举两得也。


2009年
2010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2年 贺年卡

Friday, July 13, 2012

衍水书生:新加坡著名书法家评介(二十三)之顾建平与马双禄


顾建平

先生早期在中国学书法,真行隶篆皆善。真书学欧,基础不错。以篆为特长,其篆有草意。
从作品集上看,早期中国(上海)名宿多有赞誉,作品应可观。

或是忙于辞书的编纂或忙于教学,或有其他原因,近十年来,我已较少看到他的作品参加展出。去年华中九十二周年校庆《华岭美展》有大篆联《有情无地》作品一件,似乎为陈年旧作。也在去年,在裕廊东曾参观过他的一次展览,作品大都为以前的作品,很少有新作品示人。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愿与先生共勉。


马双禄

先生以王系行书(如圣教序、米芾)为专长,得笔法,书写流畅。在中国期间,有机会见诸多中国书画家挥毫,且当代中国书家作品多有收藏,眼界开阔。俗曰眼高手低,洵为可靠的经验之谈。

先生年轻力富,且有勤于创作,大成待日后。我拭目以待。

学如修行,赖缓悟,成顿悟。人书俱老绝非诳语。

本评论自20119月发表以来,迄今逾三季,已言穷辞尽。目的是通过漫话新加坡书法家们的创作,以在新加坡展开书法学习与创作的评论。

须知在新加坡书界,常常只可谈好,不可谈不(至少是在公开场所)。

拙文在网洛上发表后,在网络上只见过一位先生的呼应,并与一些书友有些交流。书法评论在新加坡可谓一潭死水。

对此死水投一碎石能引起一泓之微澜,我也觉得高兴。

谢谢运开,谢谢朋友们。


Friday, July 6, 2012

衍水书生:新加坡著名书法家评介(二十二)之画家集团

大人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画家们,有创造意识。我行我素,少拘束,自由度强。
传统中国画家,原则上皆擅书法,或行、草、隶、篆。赵孟頫在题柯九思《墨竹图》诗中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同在哪里?(一)笔墨相通,尤为笔法相通,(二)审美观念相同。
从近代看,吴昌硕、齐白石、诸乐三、王个簃、来楚生、施香沱、范昌乾诸先生之书法,结体稍长,用秃笔(实际上是用画笔)书写,溶入画意。
林子平先生,纯用南洋彩墨的用笔方法,甚或用油画彩块的笔触进行书写,常常是缺乏韵律的线条,偶尔也用篆书笔法书写行草书。其书法,总体看,无修饰,气象宏大。
黄明宗先生,写金文、隶书,皆厚重大气。篆书入古,但没有超出清人规矩。
赖瑞龙先生,诗文书画俱佳,四君子画一流。书法为行草书,书写自然、流畅、生动。可谓得笔、得气、得韵。其书法水平、韵味即便与新加坡名书法家比,也毫不逊色,实则过之,为上等。
李淑芝女士,向司徒奇、范昌乾、潘受先生学画、学书法。其书法,从形(结体)到神(韵味)俱似潘先生。勤奋创作,而今虽病手,但创作不綴。
陈有炳先生,先生以彩墨大写意而见长。我以为(猜想)他没有更多临帖学习的实践,但他找到了“直入”稚拙境界的感觉:用笔简捷、结体明确、意态直率。我以为他的书法创作是成功的。
何以他没有传统书法基础,而能获得较的创作效果?是因为他找到了布白分割的理念,即利用画面构图的原则,书写时把字分为若干部件,而多部分按如画的构图一样,进行重新的组合,而构成一幅作品。
他的书法创作,属于创造型(创新型)的创作。
他有些学生,也按他的观念创作,因理解不深,则多为效颦之作。见附图。        
下面,我再把对陈有炳先生书法,早先些日子的评论附在这里,供您参考:
不知道您是否见过陈有炳先生的书法。多用圆笔,写得很踏实。虽然你初看可能觉得和别人的创作有距离、不顺眼,但沉下心去,再端详一下:用笔虽去掉蚕头,无起笔之逆入也不具备收笔的回收的做作,不同张迁、史晨、曹全那样的厚重、有气势与婉约,但确也醒目;结体虽不符合隶法的对称为主的约束,但线条和字的结体轮廓的分割确也有细心的安排,他写的斗方或条幅章法有些平淡无奇,但也很稳妥。问题是如何使整个作品更为融和。我以为每个字写法都可创造自己理想的形成,但一组字、一幅字必须组合的有变化(但要破除结体的单一横式、笔法的雷同)又统一,做到天衣无缝。
傅山说:“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陈先生的书法,用笔有特殊性,结体也有特异的造型,通篇的章法上看又有整体精神的一致性,表明他的创作成熟的表现。这表明他的内在的心理结构、精神秉赋、情感类型与审美理想的一种固有的与常人不同的格调。他的创作未有走“从俗”的道路,如同前些年汉石社诸公写曹全那样的甜熟、板结,这也是他成功的关键。
(衍水书生2012617日补记:本文脱稿月8个月后,我曾到杭州去一次。顺路到西湖附近南山书屋转一圈,为看一看中国创意派书家的创作。购得沃兴华《书法创作论》,认真读过后,我十分明确的知道陈先生的书法作品,有临帖,也有模仿。说明我以前认识的肤浅与偏差。为保留我在那一时期的片面认识,本文关于陈先生书法创作部分的评论,依然完整的保存下来,以此把我的心路呈现给读者。)
曾纪策先生,为当今南洋画派领军人物,书法流畅,抒情性强,有个人突出风格。
其绘画,已彻底改变南洋彩墨画画风,六法精通。特别在用笔上,不那么厚重、支离,造型上不过份求形似,而追求空灵的境界;设色上,不那么粗燥、生硬,而以淡淡的“彩墨”轻铺。但其书法,乃保留着直来直去乏韵味的特征。
曾先生题画诗文不空泛,丰富得体。新加坡画家,还有赖瑞龙、许梦丰、李淑芝诸先生(女士)坚持着中国文人画的这一传统,不知新加坡国人是否还能欣赏?
陈瑞献先生,可能缺乏传统书法的训练,但天机颖秀。他的书法创作,可能是根据他自己的理解 纯用篆书的笔法来写行草书。
欲成为非凡的书画家,需要有“胆、才、识、学”四方面的修养。新加坡书家们,应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