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60与70年代在旧南大读书的人,常常谈的一个话题就是当时南洋大学校园内的建国堂匾额上“建国堂”三字中的“建”字,因为这个字的写法引起过争议。
“建国堂”三字是黄勖吾教授的墨宝。黄勖吾,字剑秋,1905(1907?)年出生。父黄俊卿,为暹京米业界巨商。他自幼聪颖,好读书,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办校与教育工作。1948年底,黄勖吾正式移居新加坡。起初从事师资培训工作,曾在新加坡公教中学任教。上世纪50年代初应新加坡南洋大学之邀,
任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并在新加坡渡过了中年和晚年。1979年曾返广州与子女会晤,翌年在新加坡病逝。
对于建国堂的“建”,为何要多写一点?当时的说法是:多了一点,从文字角度看,是错的;但从艺术的,美学的观点看,是允许的。
建国堂匾额如今不知在何处,现在只能从照片中敬仰前人的风采了。
在1958年建立的南洋大学见笑纪念碑,碑上“建”字“廴”旁顶上也多了一点。同时纪念碑上的“校”字,右旁也缺少了一点。于是,有了这样的推测:雕砌碑上文字的时候,把“校”字那一点,移植到“建”字头上去。
新加坡南大是高等学府,当时建字多写一点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台湾的百年回顾,选择古代书法家的字体,要塑造怀旧感,没想到一般民众不熟悉的字体,差点被怀疑,闹笑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