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30, 2013

如何学习章草 How to learn Zhang Cao calligraphy?

辛一夫在《怎样写》一书中有全面的论述章草的学习辛一夫擅长章草、狂草。从小学习魏碑、秦篆、甲骨、金文、隶书及章草。所作章草古雅遒劲而富时代意趣,所作狂草用笔刚挺遒劲,洒落奔入,韵味横溢。篆刻善白文,用刀洗练,结体宽博,气度恢宏。

辛一夫书法

辛一夫认为研习章草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临摹皇象的章草《急就章》,前一阶段要求酷肖,待结体、使转熟练后,再融入陆机的《平复》的笔意,求其简峭古拙

第二阶段,临摹皇象的《文武将队帖》、《顽闇帖》,隋人《出师颂》,献之《江东帖》,羲之《豹奴帖》及《亮白帖》,最初力求肖似,而后放大临摹,用以壮大自己腕下的气宇,书势自然逐渐走向开张、阔。

第三阶段,临摹索靖的《月仪帖》,宋克的《急就章》,郭雍的《兰亭序跋》,用以丰富章草的笔意,求其结体变化多姿矫健有力,而又气韵生动。

第四阶段,临摹分析研究秦、汉期间带有浓厚笔意的简书,一方面要理解:古人书写的初期章草出现幼年期稚拙感的成因;同时别清楚哪些是僿陋之作,以及它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要有分析的进行约取。深入研究这些原始章草,其主要目的在于浸润吸收简书的气韵和结体上的简峭巧思,最后达到简古痛快的境界


过以上四个阶段的研习,大体上可以领悟到章草的结体、用笔特点和章法要求。比如:章草的结体有如隶书,应当方而略扁一些;运笔时,环转取法,其它和隶书接近;章法要求竖成行,而不必强调横成列;字与字之间不相牵连(应连,但不以萦带连);一幅作品中,单字各有姿态,同体字不使雷同,又省便有源。掌握了章草的特点和丰富的结体变化,又能融会吸取众家之长于腕下,积时长久以后,当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这种书体发情怀时,自可穷通妙造、风格独具了

Friday, August 23, 2013

章草书法 The Zhang Cao Calligraphy

章草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最古朴、最规矩的草体系。这一书体样式的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书体不同的艺术风格,是字不相连,笔划整齐、疏朗有致,流动飘逸,大小不等,仪态美观。其艺术审美原理亦离不开它的艺术原形即汉字之本体。

东汉崔瑗在《草书势》中谈到的草书应该是指章草。他说:“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或(黑知)(黑主)点(黑南),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

意思是草书的法则,大概还要简略;顺应时势表明意思,用于仓促紧迫之中;功效加快,与篆隶同样地使用,爱惜时间节省了精力;这纯粹是简略方面的变化。为什么一定坚守古老的体式呢?观看它的形象,低昂都有它特有仪态形势;方呢不合量方形的曲尺,圆呢不合量圆形的圆规。抑左扬右,看去象是倾斜的。像兽踮起脚鸟耸起身子,想在飞走离去;像狡兔突然受惊,将奔驰还未奔驰。有的(黑知)(黑主)点(黑南)地下点笔势,形状像似连珠,笔画完了而墨迹相连。蓄积壮气心情悒郁不快,纵放出来就会发生奇异的情景。有的像迫近深邃而恐惧战栗,抵据高处面临危难;旁点偏斜相附,像螳螂抱着枝条。笔画完了要回收笔势,有如将馀剩的线缕缠绕起来。有的如山蜂施放毒气,沿着那罅隙进行;有的像那腾蛇入穴洞,头进去了尾还垂在外面。所以远看它们,那摧崩的气势呀像汹涌的波涛倾岸奔涯;凑近去察看它们,画也不可移。它的要妙之处,就在于当其时其画采取的适宜的做法。

注:()中的字打不出来,表示两字合为一字。(黑知)(黑主)(黑南):均指草书下点笔势。

章草书法艺术之“点”、“线”是颇有趣味的。仅从章草的走之捺来体味,其运笔向右行快到末端时向上翘起,如现代章草大师王蘧常老先生的《章草字典序》里的“过”字,它的写法活象昂首翘尾的游龙。与楷书的“之”和隶书蚕头雁尾相比较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这就显示了“线”在章草书法艺术中的特征。也是章草本身的基本特征之一。

章草书法艺术的第二特征是,笔短意长。这笔画虽短而气势却很长。在书写过程中必须沉得住气,把握好运笔节奏,而不可以一泻千里。在这点上写章草比写草书的难度就要大的多。如果不懂得章草的特征,不善运笔,笔力且弱是写不好章草的。要想写好章草必须要篆书、隶书、汉简的丰富知识和扎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悉心研习古今章草名家名帖如张芝的《芝白帖》、皇象《文武将队帖》、索靖《月仪帖》;今人王常《章草字典序》等艺术成就,细心领会,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章草艺术的第三特征是,结构紧密,字字独立,且字与字之间不作连绵势,但上下照应自成行气。所以写章草即要掌握单字的草法,也要知道字与字之间,左右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文字规范,文句规范的基础上,利用字形的大小,笔画的多少以及奇正、粗细、长短,或借让,或展放、或紧结,或安正;根据作品的需要作统一的安排,从而寻求章草结字谋篇的艺术效果。

有关崔瑗的《草书势》,请参考:http://icalligraphy.blogspot.sg/search?q=%E5%B4%94%E7%91%97

Friday, August 16, 2013

章草类别 The Classification of Zhang Cao

如何对章草分类,余德全先生在《章草大典》的前言中有精辟的论述:因为章草传帖较少,风格近似者,每类人数也寥寥,三两个人便说已成流派,毕竟有些勉强。正因为如此,这一部分只就章草的纯正程度及章草所占比重的大小做一个划分。

以纯正程度,章草可大致可分为七个类型

一是原始型。其特点是章草法度在字中当属不稳定状态,或者说正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还具有初步的性质。各种汉简属于此

二是简章型。其特点是章草带有一定的汉简风格。陆机的《平复帖》和一些西晋残纸墨书属于此类

祝允明的《长门赋》
三是标准型。其特点是全帖之章草法度稳定,在简率的笔意中显现隶书的底蕴,堪称章草之典范。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等是其代表

四是章今型。特点是以章草为主,间或参以今草。全帖仍然是章草面目。祝允明的《长门赋》等属此类

五是今章型。特点是各字细看是今草,但全帖使用章草笔法,带有浓厚的章草韵味。敦煌章草,孙过庭《佛遗教经》等属于此类

六是正章型。特点是全帖皆用章草笔法,但每个字的基本骨架仍然保留正楷的某些特征。杨嘉祚的《先文贞敷仁庙碑》等属于此类

七是章篆。特点是章草融入了的笔意,而显得高古厚朴。王蘧常的《千字文》属于此

由于章草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有些字完全和行、草、楷书不同,绝对不是把上述头雁尾和右斜捺凝重的笔调参杂写成的,要参考前人的书迹,要有本有源,才不至于谬误

Friday, August 9, 2013

章草:早期草书 The Early Cursive Script: Zhang Script

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章草,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

其一:史游作草书《急就章》(本名《急就篇》),后来省去急就二字,但呼
其二:因汉章帝喜好这种书体,并命杜度等奏事用之,故得名。如唐韦续《篡五十六种书》云:章草书,汉齐相杜伯度援藁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
其三:此种书体,用以上事章奏,因而得名
其四:取章程意,意即其草法规范化、法则化、程式化

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逐被取代。

今天谈论的章草,包含了两方面意思

一是俗体的章草,即通常所谓的原始状态,笔画简直、用笔源自篆隶,虽然在字法上已渐趋规范,但笔画意趣上仍处于不成熟的初创阶段,如平复帖济白帖简牍中的草书墨迹

平复帖
其最根本的用笔方法基本延续了篆隶书的平铺直叙,运笔过程中体现出拖和绞转的特点,注意点画线条的迟涩感,结字灵动和变化,纵横交错、常有奇趣,左向右背的弧线条用得较多,整体上有浑朴烂漫的色彩。有人将这些书体称之为草篆、草隶、隶草。总的来讲,这些书迹应该称之为篆书或隶书草化的产物,或称之为草书的雏形,它们都是草书最古老的形态,是章草艺术的源头,是章草艺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皇象急就章
二是严格意义上已经规范化了的章草,字势基本取横势,且每字中有明显的波折特征,虽被认为是隶书的草化,其字法的成熟与严谨,显然已(基本)衍变为一种新书体了


们只能从其明显而夸张的波折来认同它与隶书的亲缘关系,这一类作品以皇象急就章为代表,后世书家习章草者,宋克、赵子昂等多以此法为宗。规范化了的章草除了波折外,已经很少能见到隶书的痕迹了,用笔的提按使转渐趋成熟,字法结构也更加严谨而精美,几乎无异于行楷

Friday, August 2, 2013

泛谈草书 The Cursive Script in Broad Sense

我们说,中国文字的5种基本字体篆、隶、楷、行、草,到了汉朝已经全部出现。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这五种字体,到汉朝已经形成。


篆、隶、草的出现相对早,秦汉前已经形成。就篆书而言,秦前可统称为大篆,秦执行书同文政策,把各篆规划统一为小篆,亦称秦篆。汉代有隶变,隶体成为正统。

草书的产生,许慎认为“汉兴有草书”,赵壹认为“起于秦末”,还有认为从秦隶的草率写法中,产生了隶书,也产生了草书。所以,草书是如何产生,就有了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草书产生于篆,另一种说法是产生于隶。

一般把西汉武帝之前所出现的草书成为广义草书。这种广义草书,指不论何时、何体,凡是写得草率、随便的字,都可以称之为草书。如篆书时代有草篆,隶书时代有草隶等。宋代《南轩集》中说:“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以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这里指的就是广义的草书。

广义草书是快速书写而产生的字形变化,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以毛笔写在玉、石片上的文献,字形简草草率,已有草书的偏旁出现。这类“草字”在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普遍,如长沙弹子库帛书、楚简、云梦睡虎地秦简等。

汉初马王堆一号墓遣册部分文字呈现连笔的趋势。西汉武帝时期是草书的重要发展时期。抄于此时的银雀山汉简中《方韬》、《守法》、《守令》等篇,草势已很明显,但这些书迹中,大部分草字写法带有较浓的随意性。

所以,西汉武帝之前还只能算是广义草书。

草书作为一种书体,大约在宣帝(前73-前49年)才发展成熟。从居延、敦煌出土的汉简看,这一时期的草字草法纯熟,已有纯以草书写成的,虽然较多的还夹带一些隶书。这种草书,已具有一定的法度,自成系统,就是狭义的草书写法,是书法中的一种书体。

狭义的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和“标准草书”之分。